过比干墓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

余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形式: 古风

翻译

殷辛帝统治天下,厌倦了天子的尊贵。
一旦君权被颠覆,无论贤能还是愚钝,都失去了区别。
谄媚是保全自己的根本,忠诚却成了自我毁灭的源泉。
饥饿的老虎不会吃掉自己的幼崽,人世间连骨肉亲情也变得淡漠。
阳光不再照耀大地,地下埋藏着无辜枉死的灵魂。
腐朽的骨头不会化为尘土,应成为石头树木的根基。
我曾路过这个村庄,下马凭吊这座坟墓。
静心思考君臣之间的关系,有道义又能有多少人敢于直言呢?

注释

殷辛:商朝末代君主纣王。
乾纲:君主的权威。
佞:谄媚奉承。
丧己源:导致自己灭亡的原因。
骨肉恩:亲人之间的感情。
冤死魂:含冤而死的人。
腐骨:指死亡已久的人的骨骼。
吊:凭吊,悼念。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忠臣比干的墓地的吊唁,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良遭遇不公、忠诚无处施展的深沉感慨。诗中的“殷辛帝天下,厌为天子尊”指的是商纣王暴虐无道,连比干这样忠心耿耿之臣也被诛杀,可见其统治之残酷。

“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则描绘了国家法制废弛、品行善恶不再有所区分的混乱景象。接着,“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强调了当时佞臣得宠而忠臣遭祸的严峻现实。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用虎不食子喻指人类缺乏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而“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则是对比干含冤而死、未能得到昭雪的哀叹。

“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臣遗骸不被天地所化融的哀愍之情。最后,“余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则是诗人亲临比干墓前,对其进行吊唁,并沉思君臣之间的忠信与背叛,质疑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还有谁敢于讨论忠信之事。

整首诗语言凝炼、情感深沉,通过对古代忠良遭遇的反思,抒发了对于人心冷暖、世道险恶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1)

聂夷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唐末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 字:坦之
  • 籍贯: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871

相关古诗词

住京寄同志

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

不离十二街,日行一百里。

役役大块上,周朝复秦市。

贵贱与贤愚,古今同一轨。

白兔落天西,赤鸦飞海底。

一日复一日,日日无终始。

自嫌性如石,不达荣辱理。

试问九十翁,吾今尚如此。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饮酒乐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

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形式: 古风

空城雀

一雀入官仓,所食能损几。

所虑往复频,官仓乃害尔。

鱼网不在天,鸟网不在水。

饮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