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二首(其一)

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

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

区区汉宣帝,杂霸期群聋。

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

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

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

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

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

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

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舜帝创作了九成之乐,凤凰在宫殿中展示华美仪态。
周朝的礼乐完备,人们沉浸在福泽中,高山上传来桐木的鸣响。
小小的汉宣帝,企图与霸主们比肩,却无人倾听。
恽诛杀了广大的汉族群体,改变了高尚的文化风气。
道德教化未能推行,对光辉的理解尚未透彻。
回想过去周朝衰落,麒麟出现在广阔的田野。
孔子停止了历史记录,因为感到我们的道路走到了尽头。
汉代的治理并非虞舜周朝那样,凤凰和麒麟的到来象征着相似的期待。
然而,颖川太守为何敢于窃取天子的功劳。
下级的忠诚与上级的奖赏被奸邪所混淆,这实在是过分了。

注释

九成:古代音乐的等级,指最高级别的乐曲。
丹凤:神话中的瑞鸟,象征吉祥和皇权。
周备:周全完备的礼乐制度。
杂霸:试图与霸主抗衡。
麟:传说中的瑞兽,象征祥瑞和仁德之世。
尼父:孔子的尊称。
虞周:虞舜和周朝,代表理想的政治时代。
胡然:为什么,表示惊讶。
贪天功:窃取或妄图占有不属于自己的功劳。
奸:邪恶,这里指不正当的行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的《读史二首(其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述,表达了对古代贤君圣明与道德教化的感慨。首句提到舜制作九成乐,象征着和谐盛世,丹凤作为吉祥之鸟,象征着宫廷的繁荣。接下来,诗中将汉宣帝与周朝的盛世相比,指出汉宣帝虽有霸业,但未能像周朝那样重视德教。

诗人批评汉宣帝未能充分发扬高尚的文风,暗示他的统治缺乏深度和长远考虑。接着,诗人引用周朝末期麒麟出现的典故,象征道德沦丧,孔子(尼父)对此深感悲痛,认为儒家之道陷入困境。诗人认为,虽然汉朝并非如虞舜、周武王时期般理想,但凤凰和麒麟的出现仍象征着某种程度的吉祥。

最后,诗人讽刺颍川守贪婪地将这些吉祥之事归功于自己,认为这是下级官员对上级赏赐的不当利用,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公正之道。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揭示了道德与政治的纠葛,以及对公正与德行的呼唤。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钱守青原瑞霭图

青原台成知几春,倚栏但爱江山新。

那知遇事发奇秘,使君著眼惟忧民。

鲁台当年有故事,首验云黄期岁美。

凤翔仙伯记新亭,不志游观名雨喜。

纷纷烟霭何足祥,丰年上瑞不可忘。

江头白粲连万樯,剩与官家实太仓。

形式: 古风

陶渊明己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财一程耳辄用其韵先寄二兄十三弟并呈提举七兄

王觐十五载,归来稀旧交。

我鬓昔已华,今兹固宜凋。

去国甫重五,还家倏登高。

永和有兄弟,咫尺如烟霄。

缅怀江东使,地远心更劳。

遥知上翠微,江山胜金焦。

岂无茱萸酒,望望心郁陶。

相从会有日,永矣非一朝。

形式: 古风

堵䏂智庄僧德永写余真求赞

昔方三五少年,便作阿婆心切。

今以八十老翁,却学小儿口说。

如何不言不语,莫问是同是别。

只愿年丰饱吃饭,肚皮解了三条篾。

形式: 押[屑]韵

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

君不见当年卫武髦且期,尚欲进德形箴规。

又不见潞公堂成过九十,精神折冲誇德威。

公今年才六十耳,朱颜绿鬓俨未衰。

便从午桥乐暇佚,宁独不畏二老讥。

恭惟中兴圣明主,焦心劳思抚四夷。

山东河北因戎索,远民日夜思王师。

楼号筹边宜属意,堂名佚老谁敢知。

请赓方叔壮猷雅,第入宣王复古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