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下行

南山高,北山高,行人山下闻叫号。

旁山死者何姓氏,累累骸骨横林皋。

鸟喧犬噪沙草白,酸风十里吹腥臊。

中有一人称甲族,蔽膝尚著长孺袍。

不知婴触为何罪,但惜贵贱同所遭。

妻求抱尸诸子哭,魂气灭没埋蓬蒿。

人言杀身由货宝,山村岂得皆权豪。

一言不酬兵在颈,性命转眼轻鸿毛。

龙争虎斗尚未决,六合一阱何所逃。

振衣坐石望太白,寒林夜籁声溞溞。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南山上高峻,北山上也高,山下行人听到哀嚎声。
旁边山中死者的姓名无人知,累累白骨散落在树林边。
鸟儿喧闹,狗吠声中沙草如霜,带着酸臭的风刮过十里,腥气扑鼻。
其中一人自称贵族,身穿长袍遮住膝盖。
不知婴儿触犯了什么罪,只可惜不论贵贱都遭受同样的命运。
妻子请求抱尸,孩子们哭泣,亡魂消失在蓬蒿丛中。
人们说杀人是因为财物,山村怎能全都是有权有势的人。
一句话不合,刀剑架颈,生命瞬间轻如鸿毛。
龙争虎斗还未分胜负,天下如同一口井,何处能逃命。
我披衣坐在石头上仰望太白星,寒冷的夜晚,林中的声音嘈杂纷乱。

注释

南山:指代南方的高山。
北山:北方的高山。
累累:形容众多。
骸骨:死者的骨头。
长孺袍:古代贵族或学者常穿的袍子。
婴触:婴儿触犯。
贵贱:社会地位的高低。
蓬蒿:野草, 指墓地。
货宝:财物, 财富。
权豪:有权势的豪强。
鸿毛:比喻极轻的事物。
龙争虎斗:比喻激烈的斗争。
六合:天地四方加自身,泛指天下。
太白:指太白星, 也象征着道教的神仙。
籁声:自然的声音。
溞溞:形容声音嘈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北山之间的凄凉景象,通过行人的耳闻目睹,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惨剧。诗人以南山北山的高峻起笔,引出山下死者的累累骸骨,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鸟鸣犬吠与沙草白茫形成鲜明对比,酸风中的腥臊气息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诗中提到的"甲族"人物,虽然身份显赫,却也未能逃脱战乱的厄运,穿着贵族的袍服,却只能与平民百姓一同面对死亡。诗人感慨,无论贫富贵贱,在这场灾难面前都无从逃避。妻子哀求抱尸,孩子们哭泣,生者悲痛欲绝,而死者的魂魄只能被埋于蓬蒿之中。

诗人进一步揭示,人们认为死亡源于争夺财物,然而山村并非只有权豪作恶,普通百姓也难以幸免。无辜者因一句话而丧命,生命在刀剑之下显得如此轻贱。战乱如龙争虎斗,无处可逃,人民陷入绝望的深渊。

最后,诗人独自坐在石上,仰望星空,寒林中的夜籁声声,似乎在诉说着世间的不公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悲剧。

收录诗词(485)

戴表元(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岩留宿分韵落字

游观值暄秋,饮狎得嘉客。

嵌岩复在眼,徘徊忘还郭。

款款坐向疲,喧喧笑多谑。

短檐近见出,窦乳时闻落。

防闇燎蒸薪,惊虚摇鼓铎。

僮憨榻露处,僧驯茗频瀹。

竟隐谅未能,羡彼高栖雀。

形式: 古风

春日城南闻禽鸟声喧甚为赋二十二韵

今日春气至,新禽各啁嘲。

岂无好唇舌,入耳何怓怓。

雊鹆最多端,能以巧自殽。

黄头亦翾给,微吭和且调。

无计颇滑熟,乌鸦与鹪鹩。

自馀不知名,喧呼杂竽箫。

黑衣猥雄黠,昼动固非枭。

均为乐其性,幸此风日朝。

城南六七曲,荒园绕榛茅。

我来感物变,何异在山郊。

惟闻黄鹂至,不闻叫交交。

当由恋幽谷,畏寒还避嚣。

群英盖壤内,小大一逍遥。

得气不足悦,触情遂相辽。

乘墉少年儿,挟弹欲见邀。

所规不满掬,翻令污厨庖。

鹰鹘势险薄,爪长尤善捎。

同群自戕击,此祸极无聊。

深藏务远晦,尚惧形色招。

危机布平陆,况乃纵轻僄。

悲怜复譬释,当鸣讵为妖。

但怀道傍树,信美非其巢。

形式: 古风

春愁曲次刘正仲韵

山翁隐居雁苍谷,春树年年为翁绿。

耕休坐树作劳歌,山光水影相徵逐。

歌成无人祗自娱,行人颇怪歌声殊。

循踪历历见井舍,恐是避秦来此居。

花烟溟濛乱晴雨,山前仓庚后杜宇。

客来不喜亦不惊,但道寒暄无俗语。

山中今岁是何年,黄旗徵树装楼船。

浅村已尽到深谷,逢人未说先凄然。

忧来宛转歌不已,我树非材端后死。

五陵当日蓊如云,如今何处悲风起。

山南老农亦不忧,机浅不为妻子谋。

日高饭饱牛背坐,日晚放牛溪上游。

人生逐名被名误,十年车马长安路。

长安路绝云雾昏,归来弃笔寻农具。

旧游年少难与随,梦境一笑难重追。

惟有剡源穷掌固,相思望断西天垂。

形式: 古风

春溪恶寄孙常川

春溪恶,日日春风吹过客。

千车万辙不相嫌,一客歌来吹倒却。

旁人借问客为谁,咸淳朝士今布衣,声名欲隐人自知。

君不闻孙兴公,逃乱走入黎州峰。

子孙百世居峰下,往往翰墨馀仙风。

鹑衣藿食何足耻,头白河清吾亦俟。

向来南面五马车,只饮西山一盂水。

青牛处处迷行踪,白鹤归来馀故宫。

道逢樵客知去远,迟君不来三日晚。

溪水犹能作吴语,似续君家遂初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