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葱郁兴王郡,殷忧启圣图。

周成会西土,汉武幸南都。

岁卜銮舆迈,农祠雁政敷。

武威棱外域,文教靡中区。

警跸干戈捧,朝宗万玉趋。

旧藩人事革,新化国容殊。

壁有真龙画,庭馀鸣凤梧。

丛觞祝尧寿,合鼎献汤厨。

阳乐寒初变,春恩蛰更苏。

三耆颁命服,五稔复田输。

君赋大风起,人歌湛露濡。

从臣观玉叶,方愿纪灵符。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翻译

葱郁的兴王郡,深忧中孕育圣贤图谋。
周朝成就了西部的统一,汉武帝亲临南方都城。
每年占卜吉日,皇帝的车驾出行,农事祭祀遍布各地。
武威震慑四方,文治教化深入中央。
戒备森严,士兵护送,万民朝拜如归。
旧有的封地制度革新,新的治理方式带来显著变化。
墙壁上绘有真龙,庭院中凤凰鸣叫的梧桐树。
群臣举杯祝祷,共献寿宴,如同献上汤池之礼。
阳气渐暖,春天的恩泽唤醒冬眠的生命。
年长者接受赐予的官服,五年丰收后再次缴纳赋税。
君王吟唱《大风歌》,百姓歌唱《湛露》润泽。
群臣瞻仰皇帝的美德,期待记录下他的神圣符瑞。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从诗的内容来看,张说在此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皇帝巡幸及国家安稳的赞美之情。

"葱郁兴王郡,殷忧启圣图。周成会西土,汉武幸南都。" 这四句开篇,诗人通过历史上的例子,强调了君主巡视全国、关心民众福祉的重要性。其中“葱郁兴王郡”暗指古代帝王修建都城,展现国力;“殷忧启圣图”则是说帝王常思虑天下之事,开创治世策略。周成王会见西土,汉武帝幸临南都,都在强调帝王的巡视行为。

"岁卜銮舆迈,农祠雁政敷。武威棱外域,文教靡中区。" 这四句,诗人表达了国家政治清明、边疆安宁和文化教育普及的情况。“岁卜銮舆迈”指的是年年有成的美好景象;“农祠雁政敷”则是说农业丰收,国策得当。武力威慑四方,而内政以文治为主,形成了强盛的国家形态。

"警跸干戈捧,朝宗万玉趋。旧藩人事革,新化国容殊。" 这一部分诗句,描绘了一幅帝王出巡、百官迎送、国家更新换代的壮丽画面。“警跸”是指皇帝出行时的警戒队伍;“干戈捧”则形象地描述了众臣簇拥的情景。旧有的制度被革新,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壁有真龙画,庭馀鸣凤梧。丛觞祝尧寿,合鼎献汤厨。" 这几句诗描绘了皇宫的壮丽景象与祭祀活动。“壁有真龙画”表达了皇宫内部装饰之精美;“庭馀鸣凤梧”则是说宫廷中有凤凰鸣叫的声音,显得祥瑞非凡。丛觞(聚集的香料)祝愿尧(天帝)的长寿,以及合鼎献祭之物,都体现了皇家对于宗教与神灵的崇敬。

"阳乐寒初变,春恩蛰更苏。三耆颁命服,五稔复田输。" 这部分诗句转向对自然景象和农业生产的描写。“阳乐”指的是春日暖和的气候;“寒初变”则是说季节之交,天气回暖;“春恩蛰更苏”表达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三耆颁命服,五稔复田输,都在描绘国家赏赐、农业丰收的喜悦。

"君赋大风起,人歌湛露濡。从臣观玉叶,方愿纪灵符。"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皇帝赋诗之美好,百姓欢歌之景象,以及朝臣仰望圣德的崇敬。“君赋大风起”是说皇帝的诗作如同狂风骤雨,掀起文学的高潮;“人歌湛露濡”则形容民众歌唱,喜悦油然而生。从臣观赏皇上的恩泽,如玉叶般纯洁无暇,而朝臣则愿意永远纪念这份圣洁的灵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展现了帝王巡幸、国家安稳与文化繁荣的理想境界。

收录诗词(351)

张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政治家。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字:道济
  • 生卒年:667年~730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

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

礼乐知谋帅,春秋识用兵。

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

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

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

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

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

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

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西岳镇皇京,中峰入太清。

玉銮重岭应,缇骑薄云迎。

霁日悬高掌,寒空类削成。

轩游会神处,汉幸望仙情。

旧庙青林古,新碑绿字生。

群臣愿封岱,还驾勒鸿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圣德与天同,封峦欲报功。

诏书期日下,灵感应时通。

触石云呈瑞,含花雪告丰。

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

舞集仙台上,歌流帝乐中。

遥知百神喜,洒路待行宫。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毬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形式: 排律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