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史铁力竹窗夜坐图二首(其二)

江宁县南二十里,箫管竹生慈母山。

头白归来应卜筑,风标常似画图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江宁县南二十里的地方,慈母山生长着箫管竹。
年迈时返回此地应当选择居住,风度常常如同画中人物般优雅。

注释

江宁县:指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
南:方向,向南。
二十里:距离二十里。
箫管竹:一种生长在慈母山的竹子,可能因其音色适合制作箫管而得名。
慈母山:一座山的名字,可能因传说或文化意义与母亲有关。
头白:形容人年纪大了。
归来:返回家乡。
卜筑:选择并建造居所。
风标:风采和品格。
画图间:如画般的环境中。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归隐之意的诗。首句“江宁县南二十里,箫管竹生慈母山。”点出了地理位置,江宁县南部有慈母山,那里的箫管竹生长得十分茂盛。箫管是竹的一种,而慈母山则给人以温柔、包容之感。

“头白归来应卜筑”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心境,头发已经变白,意味着年岁已高,诗人有了归隐田园的愿望,“卜筑”即是选择或预测好的居住地,以便安度晚年。

最后“风标常似画图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慈母山上的风景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次风吹过,都像是大自然在重新装点这幅画,使其生动、鲜活。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水乡风光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归隐之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收录诗词(184)

吴敬梓(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文木,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 字:敏轩
  • 号:粒民
  • 籍贯:安徽省全椒
  • 生卒年:1701—1754年

相关古诗词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王员外宰德安

家世朱门贵,官资粉署优。

今为百里长,应好五峰游。

柳影连彭泽,湖光接庾楼。

承明须再入,官满莫淹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挽王宓草

白鬓负人望,今见玉棺成。

高隐五十载,画苑推耆英。

箧贮宣和谱,图藏佛菻形。

九朽岂颊拟,一笔能写生。

毫端臻神妙,墨晕势纵横。

装池抽玉燮,观者愕然惊。

悬金在都市,往往收奇赢。

幽居三山下,江水濯尘缨。

窗前野竹秀,户外汀花明。

挥手谢人世,缑岭空箫声。

卿辈哀挽言,或恐非生平。

顾陆与张吴,卓然身后名。

形式: 古风

沈五自中都来白下旋复别去怅然有作

金石同交谊,相思涕泪流。

如何三载别,不遣一宵留。

侯馆迎征雁,津亭闻暮鸠。

独怜江上月,双照故人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