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蒋夔寒夜见过

都城广大漫如天,旅人骚屑谁与欢。

北风号怒屋无瓦,夜气凝冽冰生槃。

雪声旋下白玉片,灯花暗结丹砂丸。

叩门剥啄惊客至,吹火仓卒怜君寒。

明时未省有遗弃,高论自笑终汗漫。

识君太学嗟岁久,至今客舍犹泥蟠。

正如憔悴入笼鹤,坐见摧落凌风翰。

明朝尚肯过吾饮,有酒不尽行将酸。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京城广阔得如同天空,旅人纷扰,谁能共度欢乐时光。
北风吹得猛烈,房屋没有瓦顶,夜晚寒冷,地面结冰如盘。
雪花纷纷落下,像白玉碎片,灯芯结出的火花暗淡,似丹砂小球。
敲门声响起,惊动了来访的客人,匆忙点燃灯火,只因怜惜你的寒冷。
在太平盛世,未曾听说有人被遗弃,但高谈阔论却空洞无物。
认识你已很久,感叹岁月在客舍中流逝,我仍困顿如泥蟠。
就像笼中的憔悴之鹤,眼见才华凋零,如同凌风的笔羽。
明天你是否还肯来与我共饮,若酒尽了,只剩下酸涩滋味。

注释

都城:古代首都。
骚屑:形容纷乱不安。
北风:冬季的寒风。
凝冽:寒冷刺骨。
雪声:雪花落地的声音。
叩门:敲击门扉。
怜君寒:同情你的寒冷。
遗弃:被抛弃,不受重视。
高论:高深的言论。
岁久:时间长久。
泥蟠:比喻困顿不得志。
摧落:凋零,衰败。
明朝:明天。
酸:形容酒味变淡或变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蒋夔寒夜见过》,描绘了都城中寒冷冬夜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蒋夔的深厚情谊。首句“都城广大漫如天”写出了都城的辽阔,而“旅人骚屑谁与欢”则流露出诗人作为游子的孤独和无奈。接下来,诗人通过“北风号怒屋无瓦”、“夜气凝冽冰生槃”等生动描绘,展现了严寒刺骨的冬夜,屋漏逢雨雪,生活艰辛。

“雪声旋下白玉片,灯花暗结丹砂丸”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雪落的声音和灯火微弱的情景。当朋友突然来访,“叩门剥啄惊客至,吹火仓卒怜君寒”,诗人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和热情。然而,他也感慨“明时未省有遗弃,高论自笑终汗漫”,暗示虽然身处盛世,仍有人才被忽视。

最后两句“识君太学嗟岁久,至今客舍犹泥蟠”表达了诗人对蒋夔长久以来的友情,以及自己漂泊异乡的境况。以“憔悴入笼鹤”和“摧落凌风翰”比喻自己的困顿,但期待明日相聚,共饮解忧。“明朝尚肯过吾饮,有酒不尽行将酸”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描绘了冬夜的寒冷,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鲜于子骏游九曲池

天高山近海,春尽草生池。

禾黍多新恨,川原自昔时。

花存故苑丽,樵出旧城隳。

莫望瓜洲渡,曾经驻佛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汝南迁居

病暑暑已退,思归未成归。

人事不可期,当受不当违。

客居汝南城,未觉吾庐非。

忽闻鹊反巢,坐使鸠惊飞。

三绕择所安,一枝粗得依。

我来众草生,渐见百卉腓。

天行若循环,物化如发机。

闭目内自观,此理良密微。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江上早起

晨兴孤舟上,盥濯夜气清。

整巾未皇坐,双橹轧已鸣。

日出江雾散,江上山从横。

区区茅舍翁,晓出露气腥。

收筒得大鲤,爱惜不忍烹。

持之易斗粟,朝饭厌鱼羹。

萧萧远风起,泛泛野雁惊。

忽过百馀里,山水互变更。

逢舟问所如,彼此不知名。

超超江湖间,殊胜地上行。

旦游市井喧,莫宿无人声。

江上诚足乐,无怪陶朱生。

形式: 古风

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

莫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