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吟

饱食丰衣不易过,日长时节奈愁何。

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

妄欲断缘缘愈重,徼求去病病还多。

长江一片常如练,幸自无风又起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容易长久度过,漫长的日子让人怎能不忧虑。
年轻时追求名声,曾向孔子请教,年老时畏惧死亡,亲近佛教中的释迦牟尼。
试图斩断欲望,却发现欲望反而更强烈,想要祛除疾病,却发现自己病痛更多。
长江水面常常平静如丝带,但即使无风也会掀起波澜。

注释

饱食丰衣:富裕的生活。
日长时节:漫长的时光。
奈愁何:如何应对忧虑。
宣圣:孔子。
释迦: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妄欲:过分的欲望。
缘愈重:欲望更加强烈。
徼求:急切寻求。
长江:长江。
常如练:常如白练般平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邵雍的《学佛吟》,诗人以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饱食丰衣不易过”描绘了物质生活的满足,然而紧接着的“日长时节奈愁何”则揭示出即使生活优裕,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忧虑仍难以避免。

诗人年轻时曾追求名声,“求名少日投宣圣”,暗指向孔子这样的儒家圣人学习,寻求道德和智慧。然而到了晚年,“怕死老年亲释迦”,他转而亲近佛教,试图通过佛法来面对死亡的恐惧。这体现了人生的转变和对生死的深刻理解。

“妄欲断缘缘愈重,徼求去病病还多”两句,诗人认识到欲望与烦恼相伴相生,试图斩断欲望反而使它更加强烈,试图祛除疾病却往往适得其反。这反映了世间事的复杂和不可捉摸。

最后,诗人以长江自比,“长江一片常如练,幸自无风又起波”,寓意人生如江水,平静时如白练,但即使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也难免会有波澜。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沉,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对人生苦乐、欲望与解脱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所失吟

所失弥多所得微,中间赢得一歔欷。

人荣人悴乃常理,花谢花开何足追。

偶尔相逢却相别,乍然同喜又同悲。

只消照破都无事,何必区区更辩为。

形式: 七言律诗

担折

禹士力生头,都知闲做弄。

直待担子折,恁待柴束重。

形式: 古风

林下五吟(其一)

真工造化岂容私,拙者为谋亦甚微。

安乐窝深初起后,太和汤酽半醺时。

长年国里篮舁往,永熟乡中杖策归。

身似升平无一事,数茎髭白任风吹。

形式: 七言律诗

林下吟

林下一般奇,俗人那得知。

乍圆明月夜,才放好花枝。

美酒未斟满,佳宾莫放归。

世间优我辈,幸有这些儿。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