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杂诗》由清代诗人焦袁熹所作,通过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与生命现象,抒发了对生命脆弱与自然法则的感慨。
首联“四气自潜运,阴阳互来往”描绘了自然界中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春、夏、秋、冬的更迭如同阴阳的相互转化,暗含着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接着,“春风何必多,碧草日夜长”一句,以春风之多与碧草之长对比,表达了对生命力旺盛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不息。
“一树生空庭,婆娑不堪赏”则转向对单个生命个体的关注,一棵树在空庭中摇曳生长,虽美却难以被赏识,隐喻了生命虽美但往往不为人知或忽视的悲哀。
“旧业靡遗馀,生意久夭枉”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旧有的事物逐渐消逝,生命的活力却长久地受到压抑和扭曲,表达了对生命价值被忽视和摧残的深深忧虑。
“天心非不仁,物性固难强”揭示了自然法则的无情与生命的无奈,即使上天看似公正无私,也无法改变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生命的力量有时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睇彼桃李颜,徙倚增怅惘”以桃李的美丽面容为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面对生命短暂与无常时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宇宙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生命脆弱与不公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