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八日挈家泛舟游上渚诗

秋色向幽处,浮家聊远寻。

醉来蓬鬓乱,卧入蓼花深。

云壑封诗物,烟波留客心。

未应儿辈觉,馀醁且勤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秋天的景色向偏远宁静的地方延伸,我带着临时的家去远方寻找。
喝醉后头发散乱,我躺进长满蓼花的深处沉睡。
山间的云雾封锁了诗人的灵感,湖上的烟波留住游子的心灵。
我不愿让孩子们察觉,剩下的美酒就让我尽情畅饮吧。

注释

秋色:秋天的景色。
幽处:偏远宁静的地方。
浮家:临时的家。
聊:姑且,随便。
远寻:去远方寻找。
醉来:喝醉之后。
蓬鬓:蓬乱的头发。
乱:散乱。
卧入:躺入。
蓼花: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可供食用或染色。
云壑:山间的云雾。
封:封锁。
诗物:诗人的灵感。
烟波:湖上的烟雾。
留:留住。
客心:游子的心灵。
儿辈:孩子们。
觉:察觉。
馀醁:剩下的酒。
且:暂且。
勤斟:尽情畅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在自然中的放松情怀。"秋色向幽处,浮家聊远寻"表达了一种逃离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诗人将自己的居所比喻为一叶小舟,在秋天的迷人景色中漫游,寻找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醉来蓬鬓乱,卧入蓼花深"则是对这种自由状态下的生活写照。诗人在饮酒后蓬发纷乱,一种放松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古代隐士或文人的生活态度。"卧入蓼花深"更增添了一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蓼花常生于水边,诗人似乎找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安身之所。

"云壑封诗物,烟波留客心"则是对这种生活情趣的一种概括。云和水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具诗意的事物,这里被用来比喻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烟波,则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和旅途中的点滴留恋。

"未应儿辈觉,馀醁且勤斟"表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的情绪。"未应儿辈觉"可能指代诗人自己,对于世俗的理解和认知仍然有限,而"馀醁且勤斟"则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选择了用酒来慰藉自己,用一种勤勉斟酌的态度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个人内心世界,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十二月二十六日出郊访无畏诗禅暮归奉寄

寒郊独往兴悠哉,问讯山翁破腊回。

犀轴冰寒苕水句,衲衣雪暗锦营埃。

归时烟树鸦声集,望处溪窗山色来。

此意儿童终不觉,闭门脱屩拂莓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上元夜

翠辇遥窥日角丰,阳光浮喜散云同。

海山不动双龙矫,天信频颁一鹤通。

胡越照临清景内,唐虞消息笑声中。

六街鼓舞谁能强,三尺儿童识帝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上执政

廊庙无尘鉴色寒,私门谁启手亲关。

万邦和气君臣里,一代文章伯仲间。

多士扬眉诣东閤,真人拱手倚南山。

青天白日才亭午,不遣云随霰雪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