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一)

关雎后之淑,棫朴君之明。

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

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

谁能弦此歌,为我发古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杂诗(其一)》由宋代诗人王令所作,通过对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美德的引用,如《关雎》、《棫朴》、《兔罝》等,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推崇。诗中提到的“关雎”、“棫朴”、“兔罝”均为古代诗歌中的篇章,分别以鸟鸣、树木和狩猎为主题,象征着君子的美德和智慧。

“关雎后之淑,棫朴君之明”,开篇即以《关雎》中淑女的美好品质和《棫朴》中君主的明智来引出主题,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进一步指出即使是狩猎这样的日常活动,也应以道德为先,更何况是身为公卿的领导者。最后,“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通过描述行苇(行走的芦苇)在自然中和谐生长的情景,寓意着君子的美德如同行苇一般,自然地影响并引导着周围的人和社会。

“谁能弦此歌,为我发古声”,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能将这些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念以歌曲形式传唱开来的渴望,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高尚品德的思考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和道德风尚的向往。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杂诗(其二)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小棠下。

嗟今千里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无为化。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答友

客尝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瞽鳏虽父子,尚脱井廪酷。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

形式: 古风

不愿渔(其二)

采薇南山阿,归耕南山下。

食苦心无虞,守约自闲暇。

出处皆有义,在理无用讶。

今人举一隅,何足语学稼。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杂诗效孙莘老(其二)

犬羊养于人,壮则人食之。

猛虎嗜人肉,终昧猎者机。

豺狼与狗同,为害岂必威。

封狐能为人,还作行子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