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昌言喜雨

千里黄流失故居,年来赤地到青徐。

遥闻争诵十行诏,无异亲巡六尺舆。

精贯天人一言足,云兴岳渎万灵趋。

爱君谁似元和老,贺雨诗成即谏书。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广阔的千里黄河失去了往日的居所,近年来赤地蔓延至青州和徐州。
远方传来人们热烈朗诵十行诏书的声音,仿佛皇帝亲自驾临视察般无异于乘坐六尺小车。
精诚感人,一言既出,天地人神皆为之动容,万灵归向。
谁能像元和时代的长者那样爱你,你的贺雨诗作如同直言进谏的文书。

注释

黄流:泛指黄河水,这里象征着失去的繁华或故乡。
赤地:形容土地荒芜,比喻战乱或灾害后的景象。
十行诏:皇帝的诏书,此处可能指安抚灾民的圣旨。
六尺舆:古代小车,象征皇帝微服私访。
精贯天人:精神深邃,感动天地人。
元和老:指唐代诗人元稹,以其敢于直言而著称。
贺雨诗:对降雨表示祝贺的诗歌,也隐含对民生的关注。
谏书:规劝或建议的文书,这里指以诗的形式提出政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题目为《次韵张昌言喜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于天气变化所引起的情感波动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之心。

首句“千里黄流失故居”表现出一种离愁别绪,诗人远离家乡,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年来赤地到青徐”,则描绘了时间流逝和自然景色变化,赤地转变为青草的地貌,象征着季节更迭与生命更新。

“遥闻争诵十行诏,无异亲巡六尺舆”中,“十行诏”可能指的是某种官方的文告或是皇帝的圣旨,而诗人通过这比喻,表达了对君主命令的尊崇和服从之情,尽管不在朝廷,但心怀国事。

“精贯天人一言足,云兴岳渎万灵趋”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君王及国家大事的关切与期盼。这里,“精贯天人”暗指着皇帝的至高无上,而“云兴岳渎万灵趋”则是对自然界万物向往于圣明君主的一种美好描绘。

最后两句,“爱君谁似元和老,贺雨诗成即谏书”,诗人通过比较自己与唐代著名宰相元稹的忠诚之情,表达了对现任君王的深厚感情。而“贺雨诗成即谏书”则显示出诗人在喜悦中迅速构思完成一篇颂扬君主的诗歌,并以此作为向君上进言的方式。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君主及其政令的忠诚与敬仰。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西绝句,戏用其韵跋之(其一)

帝城春日帽檐斜,二陆初来尚忆家。

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杨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西绝句,戏用其韵跋之(其二)

平生贺老惯乘舟,骑马风前怕打头。

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西绝句,戏用其韵跋之(其三)

西台妙迹继杨风,无限龙蛇洛寺中。

一纸清诗吊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西绝句,戏用其韵跋之(其四)

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

故知前辈宗徐、庾,数首风流似玉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