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

虾蟆尔奚为,閤閤搅人耳。

在官不为官,在私无私事。

徒将一寸口,日夜相鸣吠。

岂能劖语言,且欲噪梦寐。

何者孔稚圭,爱之如鼓吹。

谁论正与淫,各自有知己。

形式: 古风

翻译

这只蛤蟆为何在这里,吵闹声让人不得安宁。
在公职上不尽职,在私人生活中也没有私事。
它只是张开嘴巴,不分昼夜地叫个不停。
怎能期望它能说出有意义的话,只能在梦中吵闹。
是谁像孔稚圭那样,喜爱它如同欣赏音乐。
不讨论它是正直还是放纵,各有各的知音。

注释

虾蟆:蛤蟆。
奚为:为何。
閤閤:形容声音嘈杂。
搅:打扰。
在官:在公职上。
私事:私生活中的事情。
徒:只。
一寸口:指蛤蟆的嘴巴。
劖:切割,这里指表达。
噪:吵闹。
孔稚圭:古代文人。
如:如同。
鼓吹:比喻赞赏。
正与淫:正直和放纵。
知己:理解的人或事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官员的生活状态和心态,通过对比虾蟆(一种小动物)的叫声来隐喻那些在官场中不尽职责、也不涉私事,只是一味地发声的人。诗中的“在官不为官,在私无私事”表达了这种官员的无所作为。而“徒将一寸口,日夜相鸣吠”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只是用嘴巴来制造噪音,没有实际行动。

接着,“岂能劖语言,且欲噪梦寐”表达了一种对这种现象的质疑和不屑,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那些只会空谈、不愿深入思考问题的官员的讽刺态度。

最后两句“何者孔稚圭,爱之如鼓吹。谁论正与淫,各自有知己”则是说有些人就像对待乐器一样喜爱这种只会发声不干实事的官员,而对于是非曲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讽刺,批判了宋代某些官员的懒惰和无能,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对这种现象的不同看法。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送丁正臣

铅椠辛勤四十年,抟风不上鬓霜寒。

朱门何处是知己,短褐空瓢行路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送上官直

失意多怨尤,有谁能自知。

游人务乞丐,之子唯求师。

成名在积善,干禄先阙疑。

根本苟深固,春风谅无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丘寺丞

嗟予兀兀何施为,学无异意唯传师。

尝言先圣所述作,人事而巳无他岐。

安知步步有天道,繄我丘师能识之。

春秋下应三千岁,雅颂周流十二支。

阐幽大传与隐旨,图写转匝成圆规。

劳兄示我复教我,一字不晓如痴儿。

文侯听乐唯恐卧,今我幸免指目皮。

丘明子夏言不及,我兄所得何神奇。

直疑前身是颜子,独受师说无人知。

又疑梦寐感灵怪,常与周孔相追随。

不然悠悠千载后,何传何习遽如斯。

穷愁著书古有例,昨官闽中今海涯。

海涯路远学者少,斯道未有施行时。

圣皇诛赏甚明白,归来奏牍无迟迟。

江南臈雪片如掌,酒花上面寒力衰。

是非得失从此止,马头一别东西驰。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张宏下第南归

世家元是武夷孙,四上观光预国宾。

地底岂无干斗气,天边争奈饮牛人。

田宜秫稻应多酒,路入溪山渐少尘。

身计未谐归计好,一樽犹可醉乡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