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四性同一舍,三身同一室。
一切恶知识,总见弥陀佛。
这首诗是唐代和尚庞蕴所作,名为《诗偈(其九十四)》。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诗歌,其中融入了深厚的宗教色彩和禅理。
“四性同一舍”中的“四性”可能指的是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代表宇宙万物之本质,而“同一舍”则是说这些元素归于一个最终的真理或状态,即一切皆为空。在这里,“舍”有居所之意,但也隐含了超脱世间束缚之义。
“三身同一室”中的“三身”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代表佛的真实本性、福德形象和救度众生的形态。这里说它们“同一室”,则是表达了这三种身分实质上是一致的,即都体现了佛的究竟真理。
“一切恶知识”指的是一切不善之人或引导人走向不善之路的知识。这句话意味着诗人认为这些不良的朋友或引导会导致迷失方向,远离正道。
最后,“总见弥陀佛”则是表达了对极乐世界净土宗信仰的寄托。在这里,弥陀佛(即阿弥陀佛)代表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是众生回归净土、获得救度的象征。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向往和追求心灵救赎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精神寄托与超越尘世之渴望。
不详
教君一个法,有事无处避。
若能如理修,存本却有利。
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
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
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
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
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
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
道是无为道,修人自有为。
假即无头数,真中实是稀。
云何为人演,离相说如如。
心镜俱空静,无实亦无虚。
心通常嘿用,出世入无馀。
梵释咸恭敬,菩萨亦同居。
语是凡夫语,理合释迦书。
若能如是学,不枉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