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
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
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
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
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
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开篇“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描绘了一种迷茫的自然景象,这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写照,更暗示了心灵深处的迷失与不安。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导师——佛的渴望和日以继夜地修行。
然而,即便是这样虔诚的心灵,也难免受到现实世界的干扰。"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意味着面对世间的诱惑与虚幻,诗人选择了内心的清醒和坚守。这也许是一种对于佛法深刻理解后的自我警示。
在“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中,“群贼”象征着各种阻碍和挑战,而“道理若为通”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佛法的智慧来开辟一条通向真理的心灵之路。
随后的“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展示了对于禅宗中“见性成佛”的追求,以及对于深邃而微妙的禅理的探索和理解。诗人希望通过对这些道理的不断追问来达到心灵的彻底觉醒。
最后,“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智慧与神圣言论的态度,无论是佛教中的“凡夫”还是“圣人”的教诲,最终在诗人的心中都化作了虚无。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所有外在知识和教条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内在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精神修行、世间干扰以及禅宗智慧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佛教修行者对于自我觉醒与心灵解脱的深刻思考。
不详
道是无为道,修人自有为。
假即无头数,真中实是稀。
云何为人演,离相说如如。
心镜俱空静,无实亦无虚。
心通常嘿用,出世入无馀。
梵释咸恭敬,菩萨亦同居。
语是凡夫语,理合释迦书。
若能如是学,不枉用功夫。
寅朝饮稀粥,饭后两束薪。
货得二升米,支我有馀身。
身无饥火逼,安余无相神。
神安佛土净,内外绝埃尘。
无间说般若,豁达启关津。
火烧家计尽,全成无事人。
圆镜朗如日,涌出无碍智。
梵语波罗蜜,唐家无量义。
说者说无相,离者离文字。
但说无上道,利他还自利。
若能入理行,不动到如地。
缘事常区区,不如展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