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调归东川别业

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

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

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

十室对河岸,渔樵祗在兹。

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

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

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

且复乐生事,前贤为我师。

清歌聊鼓楫,永日望佳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微薄的俸禄也可取,寄身之处恐被遗弃。
惭愧没有匹夫之志,后悔当初告别名山。
官服和冕旒告别了知心朋友,园林生活已成往事。
头戴葛巾正洗脚,粗茶淡饭只挂念。
十户人家对河而居,渔夫樵夫的生活仅此而已。
青色郊野香气四溢的杜若,白水映照着简陋的茅屋。
白天阳光穿透云层,夜晚月光澄明古道。
水中小岛上的花独自开放,田野中的鹤缓缓飞翔。
暂且乐于田园生活,前贤的精神成为我的导师。
轻声歌唱以划桨为乐,整天期待美好的日子来临。

注释

寸禄:微薄的俸禄。
遗:遗弃。
匹夫志:普通人的志向。
辞:告别。
绂冕:官服和冕旒。
知己:知心朋友。
濯足:洗脚。
垂帷:挂念。
渔樵:渔夫和樵夫。
兹:这里。
茅茨:简陋的茅屋。
昼景:白天的阳光。
夕阴:夜晚的月光。
渚花:水中小岛上的花。
田鹤:田野中的鹤。
乐生事:乐于田园生活。
前贤:前代贤人。
鼓楫:划桨唱歌。
佳期:美好的日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不调归东川别业》。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对过去功名利禄无动于衷的态度。

“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开篇即透露诗人对于物质利益不再执着,愿意放弃追求,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面对世俗的诱惑。

“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没有坚持个人理想而选择妥协的心生懊恤,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山川的向往和逃离尘世的愿望。

“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诗人感激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并且期待在林间田园中有更多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几句:“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十室对河岸,渔樵祗在兹。”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情景,诗人以简单的农活和自然景观为伴,享受着宁静而平淡的田园生活。

“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融入其中的情感。

“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且复乐生事,前贤为我师。”这里诗人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细微之美,并以此自励,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同时把古代的高洁者作为自己的榜样。

最后两句:“清歌聊鼓楫,永日望佳期。”则是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以及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美好的时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自然、享受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高洁。

收录诗词(125)

李颀(唐)

成就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经历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 籍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
  • 生卒年:690-751

相关古诗词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

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

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

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

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

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萝筱慰舂汲,岩潭恣讨论。

泄云岂知限,至道莫探元。

且愿启关锁,于焉微尚存。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长寿寺粲公院新甃井

僧房来往久,露井每同观。

白石抱新甃,苍苔依旧栏。

空瓶宛转下,长绠辘轳盘。

境界因心净,泉源见底寒。

钟鸣时灌顶,对此日闲安。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圣善阁送裴迪入京

云华满高阁,苔色上钩栏。

药草空阶静,梧桐返照寒。

清吟可愈疾,携手暂同欢。

堕叶和金磬,饥乌鸣露盘。

伊流惜东别,灞水向西看。

旧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难。

形式: 排律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