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霾行

今上御历十三载,三月旬日风昼晦。

诏问有司灾异状,法部郎臣昧死对。

臣闻汉帝除肉刑,醴泉溢出芝草生。

秦时赭衣常塞路,日蚀星移失桓度。

古来祥?信有诸,刘向李寻数上书。

丞相席藁请避位,帝曰咨尔言非虚。

方今阳和布大泽,雌蜺昼见飞沙赤。

冯夷击鼓蚩尤争,太乙灵坛诅风伯。

秦川地震三辅霜,郡邑不敢追流亡。

宿舂未给县官税,更烦征调徙敦煌。

钩考参连不知数,谴责稍迟督邮怒。

司空岁满城旦书,廷尉门填桁杨路。

商王解网舜好生,圣朝尚德复缓刑。

黄麻如飞赦书下,父老涕泣祈升平。

帝省斋宫天可变,风不鸣条世清晏。

苍鹰乳虎投远裔,赤乌应集灵和殿。

臣等披沥惶恐言,陛下圣明制曰善。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风霾行》由清代诗人丁澎所作,描绘了皇帝在位十三年时,遭遇风霾天气,诏令询问有司灾异之状的情景。诗中以汉、秦两朝的历史事件为对比,阐述了祥瑞与灾异的循环,以及圣明君主对于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宽容政策的施行。

开篇即点明时局,皇帝御历十三载,三月间风霾蔽日,景象异常。皇帝询问有司关于灾异的情况,法部郎臣以死相谏,引述历史,指出汉帝废除肉刑,祥瑞随之而至;秦时则因严刑峻法导致民怨四起,灾害频发。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仁政与刑罚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列举了汉、秦两朝的典故,如汉帝除肉刑后,醴泉溢出,芝草生长;秦时赭衣满路,日蚀星移。这些历史事件被用来说明,古代确实存在祥瑞与灾异的对应关系,刘向、李寻等曾多次上书谏言,丞相席藁请辞,表明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进一步描述了当下的景象:阳和之气虽布,但雌蜺昼见,飞沙赤地,冯夷击鼓,蚩尤争斗,太乙灵坛诅咒风伯,秦川地震,三辅霜冻,郡邑不敢追逃,百姓生活困苦,税赋沉重,征调频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最后,诗人提到圣明君主的出现,如商王解网、舜好生、圣朝尚德、复缓刑,黄麻如飞的赦书下,父老涕泣祈求升平。皇帝省察斋宫,天象可变,风不鸣条,世清晏,苍鹰乳虎远遁,赤乌应集灵和殿。这些象征性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君主的期待与赞美,以及对国家安定、祥瑞降临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清代文人关注民生、反思历史、寄希望于圣君的一首佳作。

收录诗词(272)

丁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曾青藜尊人传后

莫为信陵士,宁作韩陵石。

子升碑记存荒烟,杯酒不浇公子宅。

不见曾公古侠者,十岁能文兼跃马。

赋就欲夺云梦田,剑击长凌武安瓦。

灌夫弟畜朱家奴,乾坤何处客腐儒?

竖子成名何足齿,天下英雄君与孤。

干戈鼎沸若飞电,江南黄犊如席卷。

慷慨谈兵尊俎前,草檄特膺公府荐。

片纸能胜十万师,一身耻为三语掾。

登床自许捉刀人,帐中莫使孙郎见。

此时楼船横楚州,朝议下敢申同仇。

指挥泣下袁开府,信誓直折宁南侯。

功成不赏蹈沧海,鲁连遗风至今在。

岁月俱因戎马驰,壮心不与沧桑改。

徐庶还家为老亲,江湖把钓足闲身。

少微星边忧处士,秋风原上动旁人。

有子青藜与我厚,是父声名满人口。

饮泣再拜前致辞,乃公佳传烦下走。

猗嗟韩陵信陵掩秋雾,乌雀啾啾白杨渡。

千古之名何有哉,贞珉长傍松楸树。

予为此歌君莫悲,聊作阡铭表其墓。

形式: 古风

送王山长还梦南

地尽三巴接,将归南雍州。

天空一雁断,何处岳阳楼?

橘树侵寒雨,猿声入暮秋。

仲宣仍作客,更切望乡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慰李琳枝侍御诏狱

抗疏今何事,身危直道难。

忽闻收北寺,不敢问南冠。

草莽臣无状,朝廷法屡宽。

圣明知汝戆,频取谏书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初至靖安寄邸中诸旧友

万里从戎路,崎岖正此行。

雁声孤断碛,虎气撼空城。

泪尽惭儿女,身危仗圣明。

刀镮何日约,回首玉关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