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其四)

良辰岂长遇,阴晦在须臾。

今日弗为乐,明旦恐不如。

都门多佳丽,清啭当座隅。

促席道平素,况有高士俱。

列俎过三鼎,倾酒尽百壶。

挥金娱心意,慷慨不留储。

达人每滔荡,俗士恒自拘。

白头怀轗轲,抚己一长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怀(其四)》由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首句“良辰岂长遇”,感叹美好的时光难以长久,引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接着“阴晦在须臾”描绘了生活中的阴暗时刻,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诗人紧接着提出“今日弗为乐,明旦恐不如”,强调应把握现在,享受生活,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都门多佳丽,清啭当座隅”描绘了一幅繁华热闹的场景,都城中充满了美丽的事物,清脆的鸟鸣声环绕在耳边,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然而,诗人并未沉浸于此,而是迅速转向对聚会的描写:“促席道平素,况有高士俱。”他与朋友相聚,谈论着日常琐事,而其中不乏高雅之士,增添了聚会的趣味。

接下来,“列俎过三鼎,倾酒尽百壶”描述了丰盛的宴席,菜肴丰富,美酒畅饮,体现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追求。而“挥金娱心意,慷慨不留储”则表明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来取悦自己,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最后,“达人每滔荡,俗士恒自拘”对比了达观之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态度,前者能够随性而为,后者则受到种种束缚。诗人以“白头怀轗轲,抚己一长吁”结束,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自身命运的叹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的美好与短暂,以及对享乐与节制的不同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感怀(其五)

落叶响空山,羁鸟号穷林。

此时单居妇,哀怨起瑶琴。

清商逐风转,三叹有馀音。

分明曲中意,感此离恨深。

空床亦易守,时寒难独禁。

凉飙一夕起,达曙怀重衾。

君固执高节,讵知伤妾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感怀(其六)

家藏两宝剑,已合雌与雄。

潜锋在金匣,谓当长相从。

何言风雨夕,化作双蛟龙。

一游吴水西,一落丰城东。

相去邈千里,时时气上冲。

神物终不隔,岁晏会当逢。

形式: 古风

感怀(其七)

游鱼返于渊,飞鸟归于山。

行子别乡国,既久何当还。

日落长风起,棱棱气遂寒。

居人息深帷,浮客未遑餐。

忧虞销素质,风霜凋夙颜。

惟馀一寸心,岁暮保贞坚。

形式: 古风

游天童山

避嚣去城市,遣闷在川岑。

遂申独往意,行此无尽林。

松篁俨映郁,苍翠邈深沈。

九陇山已见,三生石可寻。

列障围招提,杰阁俯岖嵚。

池光乱塔影,涧流传声音。

龙化井已竭,虎去泉徒深。

周顾信灵迹,迟留多赏心。

念未委尘妄,事可息烦襟。

即理苟已协,何用恋华簪。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