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其七)

游鱼返于渊,飞鸟归于山。

行子别乡国,既久何当还。

日落长风起,棱棱气遂寒。

居人息深帷,浮客未遑餐。

忧虞销素质,风霜凋夙颜。

惟馀一寸心,岁暮保贞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离乡背井,长时间在外漂泊,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人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游鱼返于渊,飞鸟归于山”这一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回归的向往。接着,“日落长风起,棱棱气遂寒”,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凄凉景象,暗示了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寒冷。而“居人息深帷,浮客未遑餐”则进一步强调了游子与家乡人的不同境遇,表现了游子在外的艰辛与无奈。

“忧虞销素质,风霜凋夙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游子在外长期的忧虑与疲惫,使得原本健康的体质逐渐消磨,面容也因岁月的风霜而显得苍老。最后,“惟馀一寸心,岁暮保贞坚”表达了即使在艰难困苦中,游子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不改初心,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游子离乡背井、在外漂泊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游子处境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游天童山

避嚣去城市,遣闷在川岑。

遂申独往意,行此无尽林。

松篁俨映郁,苍翠邈深沈。

九陇山已见,三生石可寻。

列障围招提,杰阁俯岖嵚。

池光乱塔影,涧流传声音。

龙化井已竭,虎去泉徒深。

周顾信灵迹,迟留多赏心。

念未委尘妄,事可息烦襟。

即理苟已协,何用恋华簪。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题盘隐轩

曲蹊缭深碧,回涧澄遥清。

谁知慈水上,亦有盘谷名。

慕巢屏世喧,等李薄时荣。

仿像中原路,迢遰太行行。

轩居俨映蔚,甍栋歘峥嵘。

暑槛停绿树,夕阶飘素英。一翁临暮齿,二?当弱龄。

秫醑报初熟,瓢斝自同倾。

厌厌简素展,寂寂尘事冥。

窥鸟感归翼,观鱼悟潜形。

既已惬时物,亦复谐友生。

琴书许交错,辞翰俾纵横。

老我记曾游,遥途阻重征。

溪山寄幽梦,林堂留恨情。

可随东浦月,流光到君庭。

形式: 古风

游定水

常公开化地,源师讲经处。

人物有古今,山川无新故。

橐驼既西峙,鸣鹳亦东翥。

清泉冽广沼,苍松夹永路。

入寺结青莲,参方薰玉树。

三足想后因,四禅感前悟。

此生真幻化,学道奈迟暮。

感叹顾昔心,怅然起遐慕。

形式: 古风

题兰芳斋

霭霭高斋暮,浮游此空林。

不遣兰为友,孰可与同心。

绿艳媲秋色,紫葩摇夕阴。

芳意徒自负,幽期竟安寻。

以之念身世,三叹援孤琴。

猗猗不成操,岂谓无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