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
如何贫书生,只献安边策。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长安城中官吏和商人的忙碌景象,以及诗人作为一个贫穷书生对此种社会现状的感慨。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这两句通过早晚鼓声的比喻,展示了长安城中的人们从早到晚都忙碌不息,这里的“鼓”可能是指古代用来报时或集市的工具,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生活节奏的紧张。
"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这两句则描绘了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外邦的人们纷纷而至,他们带来了各式珍贵的贡品以争取朝廷的赏识。“梯航”指的是连绵不断的船队,形容来人之众多,“万国”则表明了贡品来源的广泛性。
"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 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官位和地位,而非个人才华或智慧的现实。这里批判的是一种只看重功名利禄而忽略德才的社会风气。
"如何贫书生, 只献安边策。"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述,他作为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考来贡献于国家的边疆安全,而无法像其他人那样通过金银丝帛来换取功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繁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以及个人的无奈与自豪。
不详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古今利名路,只在侬门前。
至老不离家,一生常晏眠。
牛羊晚自归,儿童戏野田。
岂思封侯贵,唯只待丰年。
征赋岂辞苦,但愿时官贤。
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
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
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
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
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
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
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