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祖龙门外神传璧,方士犹言仙可得。

东行欲与羡门亲,咫尺蓬莱沧海隔。

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

关中日月空万古,花下山川长一身。

中原别后无消息,闻说胡尘因感昔。

谁教晋鼎判东西,却愧秦城恨南北。

人间万事愈可怜,此地当时亦偶然。

何事区区汉天子,种桃辛苦望长年。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祖龙门外,神灵相传的玉璧仍在,术士们还说仙人可以寻觅。
我向东行,想要亲近传说中的羡门,但蓬莱仙境近在咫尺却又被大海阻隔。
谁能想到,平凡的土地上也有青春的奇迹,只是寻常人难以触及。
关中的日月空自流转万古,花开花落,山河依旧,只有我独自长久。
自从离开中原,就再无音讯,听说胡尘漫天,不禁感慨往昔。
是谁让晋国的宝鼎分隔东西,而我只能遗憾秦城南北的分离。
人间世事更显可怜,这里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
为何区区汉天子,辛勤劳作种植桃树,只希望能长久留存。

注释

祖龙:秦始皇的代称。
神传璧:象征着神秘力量或仙道传承的玉璧。
羡门: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蓬莱:神话中的仙岛。
青春:此处指青春永驻。
避世人:隐居或超脱世俗的人。
关中:古代中国地区名,包括今陕西中部。
晋鼎:象征权力的宝鼎,此处指晋国和秦国的分裂。
秦城:指秦朝的都城,如咸阳。
人间万事:世间各种事情。
桃:象征长寿,常用于种植桃树以求长寿。

鉴赏

这首诗名为《桃源行》,作者是宋代的汪藻。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无奈的诗歌,融合了对桃园生活理想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无力回天之感。

诗中“祖龙门外神传璧,方士犹言仙可得。”开篇即描绘出一幅仙境图景,祖龙门外有神奇的传说,而方士(道士)仍旧坚信可以达到仙境。紧接着,“东行欲与羡门亲,咫尺蓬莱沧海隔。”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但现实中却被广阔的沧海阻隔。

然而,诗人的心境并不因此而沉重,反而在“那知平地有青春, 只属寻常避世人”一句中显露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淡然。接着,“关中日月空万古,花下山川长一身。”则写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无尽变化与个人的渺小无力感受。

“中原别后无消息,闻说胡尘因感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的分别和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谁教晋鼎判东西,卻愧秦城恨南北。”则是对历史上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无奈感受。

最后,“人间万事愈可怜,此地当时亦偶然。何事区区汉天子,种桃辛苦望长年。”诗人通过这几句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和个人命运的悲哀,以及对汉朝帝王种植桃树以期长寿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桃源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交织的诗歌,反映出作者在乱世中的无奈与超脱。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题晋祠

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

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

圣母慈灵昭往古,高题崇号重来今。

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小重山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丁宁。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点绛唇(其一)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

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