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圆上人

诵经千纸得为僧,麈尾持行不拂蝇。

古塔月高闻咒水,新坛日午见烧灯。

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綵绳。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诵读佛经无数遍,终成僧人手持拂尘
夜晚在古塔下听念咒水声,正午时分新坛前看见焚烧的灯烛
两个孩童照料着红色药草,一百零八颗真珠穿串在彩绳上
暂且不说近日心事,仇敌之间仿佛成了亲密的朋友

注释

诵经:读佛经。
千纸:无数次。
僧:僧人。
麈尾:僧人的拂尘。
持行:手持。
不拂蝇:不驱赶苍蝇。
古塔:古老的塔。
咒水:念经的水声。
新坛:新建的坛。
烧灯:焚烧的灯烛。
童子:孩童。
浇红药:照料红色药草。
百八真珠:一百零八颗珍珠。
贯綵绳:穿在彩绳上。
心里事:内心的事情。
仇雠:仇敌。
似亲朋:像亲密的朋友。

鉴赏

诗中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宗教生活的描绘,通过对僧侣诵经、持戒及寺庙日常活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学生活的亲切感受和认同。

"诵经千纸得为僧",表明修行者通过不断诵读佛教经典,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出家人。这里的“得为僧”隐含着一种达成心愿的满足与喜悦。

"麈尾持行不拂蝇"则描绘了僧侣手持扫帚(麈尾),在走动时小心翼翼地清扫,不愿意惊扰到任何微小生物,体现出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

"古塔月高闻咒水",通过古老塔庙夜晚传来的流水声,暗示了僧侣在静谧环境中的修行生活。"新坛日午见烧灯"则是对某个节日或宗教仪式中点燃蜡烛的一种描写,可能是表示庆典或者供养。

"一双童子浇红药"和"百八真珠贯綵绳",分别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上勾勒出寺庙内清净庄严的景象。童子浇灌着药草,显示了对生命生长的关怀;而那些珍贵如真珠的念珠,则是僧侣用以计数诵经次数的工具。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这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独白和情感交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最近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之复杂,就如同世间的恩怨纠葛一般,需要通过禅修来寻求平静和解脱。

综观全诗,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性,也透露出诗人对宗教生活的向往与投入,以及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所达到的精神层面的平和与满足。

收录诗词(408)

贾岛(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字:浪(阆)仙
  • 号:无本
  • 籍贯: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 生卒年:779~843年

相关古诗词

赠温观主

一别罗浮竟未还,观深廊古院多关。

君来几日行虚洞,仙去空坛在远山。

胎息存思当黑处,井华悬绠取朝间。

弊庐道室虽邻近,自乐冬阳炙背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赠僧

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赠僧

乱山秋木穴,里有灵蛇藏。

铁锡挂临海,石楼闻异香。

出尘头未白,入定衲凝霜。

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赠翰林

清重无过知内制,从前礼绝外庭人。

看花在处多随驾,召宴无时不及身。

马自赐来骑觉稳,诗缘见彻语长新。

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