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舟行至富林溪畔,特意停泊祭拜陈大樽先生之墓的情景。首联“富林溪上一盘桓,墓道春阴泣汉官”以“盘桓”二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同时通过“春阴”和“泣汉官”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颔联“未见丰祠传俎豆,空留皎日照衣冠”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陈大樽先生的追思。这里,“丰祠”象征着祭祀的场所,“俎豆”是古代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器具,这两句意在说明尽管未能亲见陈大樽先生的丰功伟绩通过祭祀得以流传,但其精神与光辉却如同明亮的日光照耀在后人的衣冠之上,永远铭记于心。
颈联“当年碧血青磷散,此地银涛白马寒”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历史上的英勇与当前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碧血与青磷代表了陈大樽先生及无数为国捐躯者的牺牲与奉献,而“银涛白马”则描绘了富林溪畔的自然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悲凉与沉静的情感。
尾联“回首平陵松柏路,子规啼遍朔风酸”收束全诗,诗人回首平陵,那里的松柏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子规鸟的啼鸣在寒冷的北风中回荡,既是对陈大樽先生及其时代英雄的哀悼,也是对历史长河中不朽精神的颂扬。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对英雄主义的崇高敬仰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