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在蛇谷道中听到杜鹃啼鸣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个人情感的流露。
首句“高杉何亭亭”,以“亭亭”二字形容高耸挺拔的杉树,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北接岢岚山”,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带入更广阔的自然空间中。
“如何蜀杜宇,飞鸣来此间。”这一句巧妙地引入了杜鹃鸟的形象,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故乡的象征,从遥远的蜀地飞来,似乎在呼唤着诗人内心的乡愁。
“羽翼误尔身,浩荡迷乡关。”诗人借杜鹃鸟的处境,表达了自己身世漂泊、迷失方向的感慨。杜鹃鸟因羽翼而误入歧途,迷失了回家的道路,这与诗人自己的境遇形成共鸣。
“日长岩谷迥,口角流朱殷。”这两句通过描写杜鹃鸟在深山中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和寂寞的氛围。杜鹃鸟在漫长的白天里,独自在岩谷间徘徊,口中鲜血殷红,形象地表现了其悲凉的处境。
“我亦有先庐,三峨出尘寰。”诗人在此处自比杜鹃鸟,表达了自己虽有家乡,却如同杜鹃鸟一般,身处尘世,无法自由飞翔,渴望回归故土的心情。
“别来二十年,仕宦发欲斑。”诗人回顾过去二十年的仕途生涯,感叹岁月流逝,白发已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岂不怀西归,青葱映潺湲。”尽管心中怀念故乡,但现实的束缚使得诗人难以实现归乡的愿望。这里的“青葱”与“潺湲”分别代表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流水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有翼尚飘泊,无翼何时还。”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回归的渴望。即使有翅膀,仍处于飘泊之中;没有翅膀,何时才能回到心之所向的地方。这种对自由和归属感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背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对自由与回归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