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八)

孟子告子辨内外,汉王项王争雌雄。

谁欤著定会陔录,梭象终输与遁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孟子与告子辩论内外之理,
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霸业。

注释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告子是他的名或别号。
汉王:指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项王:指项羽,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雌雄:比喻胜负、高低,这里指争霸权势。
著定:确定,裁定。
会陔录:会辑的名录,这里可能指历史典籍或功绩记录。
梭象:古代围棋术语,这里比喻争胜者。
遁翁:隐士的称呼,这里可能指某位在学术或历史评价中占据优势的人物。

鉴赏

这是一句富含历史信息和哲理的诗句,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孟子告子辨内外”,这里借用孔子的弟子孟子之名,强调的是区分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关系。孟子主张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里可能是在讨论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的高尚追求。

“汉王项王争雌雄”,这一句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提炼。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之间的争斗,象征着权力的转移和英雄辈出的时代特点。这场争斗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立了长达四百年的汉朝。

“谁欤著定会陔录”,这里的“谁”可能是指历史的评价者或是诗人自问。"著定"意味着记录和确立,而"会陔录"则可能是指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记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评价的思考,强调了对历史正确理解的重要性。

“梭象终输与遁翁”,这一句则充满了哲理。"梭象"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而"终输"则是指最终的归宿或结果。"遁翁"一词则常用来形容隐居之人,这里可能暗喻着历史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的退隐,或者是在世事纷争后的超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事件和哲理的深刻洞察。它通过对古代圣贤与英雄争霸史实的提炼,探讨了人性、权力转移以及时间流逝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历史与宇宙本质的思考。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七)

草制无知傅伯寿,问诗不答陈傅良。

王淮林栗胡纮辈,仲尼日月曾何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六)

本无极老谓主静,不远复翁言内腴。

纸上仙方谁解服,尾公羽化上天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五)

王道浪谈行霸说,儒言阴用佐禅机。

贪狼弧矢观星象,天遣吾公辟此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四)

乡国追封初岂意,师垣极品亦何心。

考功郎议一字□,□相斯文上帝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