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洒。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形式: 古风

翻译

早晨与牛一同外出放牧,白天与牛共处旷野。
傍晚穿过树林回家,腰间挂着长笛刚要吹奏。
边骑行边吹笛,音韵还未完全优雅。
笛声随风飘散,远近高低任由它变化。
我刚从江上而来,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我。
悠扬的笛声经过酒醉的耳朵,足以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只要能触动人心,何必非要在盛大的场合演奏。
郑国的音乐虽然优美,但过于靡靡之音如同剔骨般刺耳。
更何况那些荒废破败的景象,更像破裂的瓦片。
南箕星象象征着纷乱,寺庙中的诵唱显得浮夸。
我今日留下这首诗,谁能说这不是对马的隐喻呢?

注释

朝:早晨。
牛出牧:与牛一起放牧。
日暮:傍晚。
长笛: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面尾:指骑马时的状态。
韶夏:古代宫廷的高雅音乐。
郑声: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音乐,被认为是靡靡之音。
蠹情:腐朽的情怀。
南箕:二十八宿之一,象征着混乱。
寺孟:可能指寺庙中的僧侣。
马喻马:暗指诗歌中可能的比喻手法,以马自比或借马言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见到牧童在江对岸吹笛的情景。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牧童日间放牧、傍晚归家,边走边吹笛的生动画面。笛声悠扬,随风散开,高低起伏,如同江水般平静流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朴素生活的欣赏,认为音乐如果能触动人心,无需华丽的乐章,即使是简单的笛声也能带来洒脱的感觉。

他以马喻人,暗示笛声虽非宫廷雅乐,却能深入人心,如同郑声(民间音乐)一般美好,甚至比那些华而不实的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他还批评了过度奢华的音乐风格,认为它如同破败不堪的瓦片,而牧童的笛声则像南箕扬谷,寺孟(可能指寺庙中的诵经声)的宏大声音,虽然夸张,但不失其质朴的魅力。

最后,诗人留下这首诗,表达对牧童笛声的赞美,同时也借题发挥,暗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清新自然之风。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长歌行

世人何恶死,死必胜于生。

劳劳尘土中,役役岁月更。大寒求以?,大暑求以清。

维馁求以馌,维渴求以觥。

其少欲所惑,其老病所婴。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释子外形骸,道士完髓精。

二皆趋死途,足以见其情。

遗形得极乐,升仙上玉京。

是乃等为死,安有蜕骨轻。

日中不见影,阳魂与鬼并。

庄周谓之息,漏泄理甚明。

仲尼曰焉知,不使人道倾。

此论吾得之,曷要世间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风笛

既殊出塞声,还非江上听。

夜吹送悠扬,高楼月方迥。

形式: 五言绝句

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行忽逢岸次大山遂往游陟予赋百馀言述所睹物状及寤尚记句有共登云母山不得同宫处仿像梦中意续以成篇

昼梦与予行,早发江上渚。

共登云母山,不得同宫处。

何嗟不同宫,似所厌途旅。

树杪俯乌巢,坼鷇方仰乳。

雄雌更守林,号噪见飞鼠。

鼠惊竖毛怒,袅枝如发弩。

逡巡吼风云,远望射岩雨。

东南横虹霓,万壑水喷吐。

下寻归路迷,欲暮各愁语。

忽觉皆已非,空庭日方午。

形式: 古风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遁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