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

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

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

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城头的月亮越来越缺,城中的灯火万盏明亮。
在紫色小路上游荡的人们因酒停下脚步,穿着红裙的女子醉舞引人注目。
暂且享受今夜的欢乐,共同约定下次相聚却已是隔年。
遥想那疯狂的夜晚深入其中,河水飞溅,打湿了归来的马鞍。

注释

城头:城墙之巅。
月:月亮。
减:减少。
一分圆:逐渐变缺。
城里:城市中。
人家:居民。
万炬然:万家灯火通明。
紫陌:紫色的郊野道路。
群游:众人游玩。
逢:遇到。
酒住:因酒而停留。
红裙:红色裙子。
醉舞:醉态起舞。
向人妍:向人们展示美丽。
且:暂且。
为:为了。
行乐:寻欢作乐。
终:直到。
今夕:今晚。
共道:共同谈论。
重来:再次相聚。
便:就。
隔年:相隔一年。
遥想:想象。
猖狂:放纵狂欢。
夜深处:深夜。
河沙:河水中的沙粒。
飞水:飞溅的水花。
湿归鞯:打湿归来的马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元宵节)过后的一天,诗人观灯后的所见所感。首句“城头月减一分圆”写出了节日过后月亮逐渐变得不那么圆满,暗示着欢乐时光的消逝。"城里人家万炬然"则描绘了灯火通明的城市景象,热闹非凡。

接下来两句“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描绘了街头巷尾人们游玩饮酒,女子们醉态可掬,舞姿动人,展现出节日的欢愉气氛。诗人借此表达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且为行乐终今夕”。

然而,“共道重来便隔年”一句透露出淡淡的离别与遗憾,人们在欢聚中意识到这样的快乐可能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再次体验,流露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和对眼前分别的不舍。

最后,“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描绘了想象中狂欢之夜的深入,甚至到了河水飞溅、沙尘飞扬的程度,暗示着夜晚的疯狂和无拘无束,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归途的回味和对未来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元节后的余韵,既有节日的热闹,也有离别的感伤,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上元夜

新春收积雨,明月澹微云。

照水疏灯出,因风远乐闻。

天涯仍有节,人事竟何分。

卖酒真拘束,何时一醉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馀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应。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上元雪

上元灯火家家办,遍地琼瑶夜夜深。

衲被蒙头真老病,纱笼照佛本无心。

床头酒瓮恰三斗,山下麦田真百金。

乞我终年醉且饱,端能拥鼻作微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久不作诗呈王适

怜君多病仍经暑,笑我微官长坐曹。

落日东轩谈不足,秋风北棹意空劳。

懒将词赋占挂臆,频梦江湖把蟹螯。

笔砚生尘空度日,他年何用继《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