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镡

君行君文天合知,见君如此我兴悲。

秪残三口兵戈后,才到孤村雨雪时。

著卧衣裳难办洗,旋求粮食莫供炊。

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你的行为和文章都显露出天赋予的智慧,看到你这样我感到悲伤。
战争过后只剩下我们一家三口,此刻正抵达孤零零的村庄,在风雪中受苦。
穿着脏衣服难以清洗,急忙寻找食物却无法生火做饭。
尽管地炉因潮湿的柴枝而无法取暖,我还是尽力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注释

君行:你的行为。
君文:你的文章。
天合知:天赋予的智慧。
我兴悲:我感到悲伤。
秪残:只剩下。
三口:一家三口。
孤村:孤零零的村庄。
雨雪时:在风雪中。
著卧衣裳:穿着脏衣服。
难办洗:难以清洗。
旋求:急忙寻找。
供炊:做饭。
地炉不暖:地炉无法取暖。
柴枝湿:潮湿的柴枝。
蒙求:教书识字。
授小儿:教孩子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动乱时期的悲惨遭遇。开篇两句“君行君文天合知,见君如此我兴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同情,朋友的离去如同天意一般不可违抗,使诗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接着,“秪残三口兵戈后,才到孤村雨雪时”两句,则写出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这里的“秪残三口”,指的是残破不堪的屋舍,显示出战争带来的毁灭。而“兵戈后”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持续的恐怖。

“才到孤村雨雪时”一句,则描绘了一位士人在战争结束之后,来到一个荒凉的村落,却正值雨雪交加之际,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寒冷与凄凉。

下面两句,“著卧衣裳难办洗,旋求粮食莫供炊”则展示了诗人在物质上极度匮乏的情形。衣服难以清洗,粮食亦无从获取,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是士人生活困顿的具体写照。

末尾两句“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则反映了诗人在极端贫困中对子女的关怀。即使家中的取暖工具——地炉也因为湿柴而不能发热,但他仍然尽力为孩子寻找衣物(蒙),并将其交给他们,展现了一位父亲无私的爱和坚持。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生活困境以及人性温情的刻画,传达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巨大破坏,以及士人在动荡年代里的无奈与哀愁。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赠欧阳明府

贤宰宰斯邑,政闻闾里间。

都缘民讼少,长觉吏徒闲。

帆落樽前浦,钟鸣枕上山。

回舟却惆怅,数宿钓鱼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赠临上人

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

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

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

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赠宣城麋明府

天下为官者,无君一轴诗。

数联同我得,当代遇谁知。

年齿吟将老,生涯说可悲。

何当抛手板,邻隐过危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赠秋浦张明府

君为秋浦三年宰,万虑关心两鬓知。

人事旋生当路县,吏才难展用兵时。

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

他日亲知问官况,但教吟取杜家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