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辽阔而静谧的山水画卷。首联“野旷遥开万岭环,松龙千里落眉閒”以开阔的视野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岭连绵、松涛翻滚的壮丽景象。接着,“人烟漠漠如三辅,瞑色濛濛到百蛮”两句,通过对比和扩展,将画面从近景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域,呈现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三辅”这一历史地理概念,以及“百蛮”这一泛指边远之地的词语,既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营造出一种辽远的意境。
“怒濑噌吰诸葛鼓,澹云窈窕长卿山”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怒濑”与“噌吰”的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水流湍急、声势浩大的场景,仿佛能听到古代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的鼓声。而“澹云”与“窈窕”的搭配,则赋予了云雾轻柔、蜿蜒曲折的动态美,与长卿山的静谧相映成趣,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销魂重过郎当驿,绿鬓苍凉匹马还”表达了诗人再次经过此地时的感慨。这里的“销魂”一词,不仅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触动,也暗示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而“绿鬓苍凉匹马还”,则通过对比“绿鬓”(青春年华)与“苍凉”(岁月沧桑),以及“匹马”(独自一人)的孤独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