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潘景纯

东都曾以一当千,场屋声名十五年。

晚赐绿衣随宦牒,始操丹笔事戎旃。

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

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鹗在秋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东都曾经凭借一人抵千军,考场声誉延续十五年。
晚年得到绿袍随官文牒,开始执笔为武事效力。
在清明的时代希望能严格选拔人才,何时才能尽力推荐我晋升。
幸亏有史君赏识贤士,期待我能如秋季猎鹰展翅高飞。

注释

东都:古代指洛阳,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一当千:形容一个人能力强,能抵得上千人。
场屋:科举考试场所。
声名:名声。
十五年:表示时间长,可能指科举考试经历的时间。
绿衣:古代低级官员的服饰。
宦牒:官员的身份证明。
丹笔:红色的毛笔,古代用于书写正式文件。
戎旃:军旗,这里代指军事事务。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精蒐选:精心选拔人才。
荣路:仕途上的荣耀之路。
力荐延:极力推荐提拔。
史君:对有地位或学问的官员的尊称。
好士:喜好和赏识人才。
一鹗:比喻杰出的人才,如秋季猎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送潘景纯》。诗中通过对潘景纯过去在东都的辉煌业绩和现况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不舍。

“东都曾以一当千,场屋声名十五年。”这里指的是潘景纯在东都(今河南洛阳)担任官职时期,其才能卓绝,如同独当一面,在考试场中声名远扬达十五年之久。王安石通过这样的描述,突显了潘景纯的才华和成就。

“晚赐绿衣随宦牒,始操丹笔事戎旃。”这两句表明潘景纯后来被授予官职,穿上了象征着官位的绿衣,并且开始负责军事相关的事务,使用红色墨水(丹笔)处理与战争有关的文件。这里暗示了他的职责和地位有所提升。

“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诗人表达了在一个明亮、光明正大的时代背景下,对潘景纯这样的人才更加重视,想要进行精心的选拔。王安石自己也在这条“荣路”上,为潘景纯大加赞誉和推荐。

“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鹗在秋天。”末了两句,诗人感激有像史君这样善于识才、爱护士人的长者,现在终于可以看到像鹗鸟一样的人才,在秋日的阳光下展现他们的才能。这不仅是对潘景纯个人的赞美,也是对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层层叠加的描写,展示了王安石对于潘景纯深切的赏识与厚爱,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与重用的关注。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赞善张轩民西归

柴荆雀有罗,公子数经过。

邂逅相知晚,从容所得多。

百忧生暮齿,一笑隔沧波。

早晚西州路,遥听下坂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重游草堂(其二)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重游草堂(其一)

垣屋荒葛藟,野殿冷檀沈。

鹤有思颙意,鹰无恋遁心。

禅房闭深竹,斋钵度遥岑。

寂寞黄尘里,金身倚一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重游草堂(其三)

野寺真兰若,山僧老病多。

疏钟挟谷响,悲梵入樵歌。

水映茅篁竹,云埋茑女萝。

拂尘书所见,因得拟阴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