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子美阅武见贻

事业诸公斗长雄,谫才惟愿课田功。

谁知弦管江南地,渐有弓刀塞北风。

大狝未须搜猛兽,先驱聊用习骄骢。

还知武备资文事,要在人心可即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各位官员竞相追求卓越,我这才能平庸只愿耕田为功。
谁料想在这江南乐土,也开始刮起边塞的战风。
大规模狩猎不必专门捕捉猛兽,先驱者暂且用训练骏马来演练。
军事准备也依赖于文化教化,关键在于人心何时能迅速投入战斗。

注释

事业:指官场上的成就或职责。
谫才:形容才能不足。
课田功:耕田的农事,比喻平凡的工作。
弦管江南地:指原本宁静的江南地区,弦管代表歌舞娱乐。
弓刀塞北风:象征战争和边塞的紧张气氛。
大狝: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搜猛兽:捕捉强大的野兽,比喻征服敌人。
骄骢:骏马,这里比喻训练有素的军队。
武备:军事装备和准备。
文事:指文化和教育,与武备相对。
人心可即戎:人心所向就能立即投入战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将士们的期望。开篇"事业诸公斗长雄,谫才惟愿课田功"两句,描绘了一批有抱负的人在争斗事业成就,而诗人的志向则是希望通过耕作土地来实现自己的才能。这反映了诗人对内政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农业经济基础的关心。

接下来的"谁知弦管江南地,渐有弓刀塞北风",通过对比江南和塞北两种不同地域文化象征(弦管代表文雅,弓刀代表武力),诗人隐喻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战事紧张的氛围,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深刻描绘。

"大狝未须搜猛兽,先驱聊用习骄骢"一句,则表明在国家还没有到需要全面征讨猛兽(比喻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可以先通过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来训练和锻炼将士们的骄傲之气。这反映了诗人对军事训练必要性的认识。

最后,"还知武备资文事,要在人心可即戎"两句,强调了武备(军事准备)与文治(文化教育)的相辅相成,以及建立在人民心中的和谐关系对于迅速组建军力(即“戎”)的重要性。这是对国防建设与民意基础的深刻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内政、军事和文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和惠检阅送胡计院韵

小借园林一饷閒,相携送客上天关。

颓龄晚岁凄凉里,今日明朝聚散閒。

极目烟云方渺渺,满蹊桃李正斑斑。

老来尚被冠裳缚,坐对渔舟亦厚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谢惠计院二首(其二)

千林新绿褪萎黄,人在它乡某水乡。

白鸟闲闲疑冷看,苍鹰扰扰正乾忙。

阿婆涂抹情何在,老子瞢腾视已茫。

二顷良田元不欠,一声布谷断人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谢惠计院二首(其一)

插种如云四月头,代他田畯阅耕畴。

意行不敢烦君重,诗到偏能写我忧。

占谷喜看连岁熟,丽琛闻说十分收。

各家官事随宜了,尊酒相过莫外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其二)

宿秧青碧稚秧黄,长叶抽苗势已张。

田就再耘秋有准,水收积潦旱无伤。

老牛引犊挨篱卧,新燕将雏贴水翔。

一壑一邱吾亦有,谁怜留滞尚他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