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开福寺塔

百里见卓锥,震旦仰雄最。

叩门谒香台,据地乃非大。

削立外无阶,穿空中不碍。

矫立长风巅,万里散秋籁。

天地莽相围,白日转檐外。

太行青嶂断,烟雾积幽蔼。

漳汶与滹沱,流空忽交会。

帆樯趋溟渤,鸿雁下吴会。

回首送秋云,萧萧出燕塞。

缅思开皇年,建造盛幢盖。

移国女宠阶,贻家适宗废。

福田安得长,遗迹岿犹在。

嗟余尘鞅倦,聊驻绝景对。

落景下层梯,茫茫广川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景州开福寺塔的壮丽景象和历史背景。诗人姚鼐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塔的雄伟与周围环境的辽阔,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敬仰。

首句“百里见卓锥,震旦仰雄最”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开福寺塔在百里之外就能清晰可见,其雄伟之姿令人仰慕。接着,“叩门谒香台,据地乃非大”则暗示了塔的庄严与神圣,即便站在地面上也难以完全领略其宏大。

“削立外无阶,穿空中不碍”描绘了塔身的挺拔与独特,仿佛从天而降,直插云霄,却又与天空和谐共存。“矫立长风巅,万里散秋籁”进一步渲染了塔的高耸与气势,长风在塔顶呼啸,仿佛能传遍万里的秋声。

“天地莽相围,白日转檐外”将塔置于广阔的天地间,太阳似乎也在塔的边缘转动,强调了塔的壮观与宏伟。“太行青嶂断,烟雾积幽蔼”则通过远山与烟雾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神秘感。

“漳汶与滹沱,流空忽交会”展示了塔周围的自然景观,两条河流在空中交汇,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融合。“帆樯趋溟渤,鸿雁下吴会”描绘了远处船只与飞鸟的活动,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回首送秋云,萧萧出燕塞”以诗人回望的姿态,将思绪带向远方,秋云飘渺,仿佛引领着人穿越燕塞,感受历史的深远与广阔。“缅思开皇年,建造盛幢盖”回顾了开福寺塔的历史,追忆其在开皇年间建造时的辉煌与繁盛。

“移国女宠阶,贻家适宗废”反映了塔与政治、家族命运的关联,暗示了历史变迁中的兴衰与无奈。“福田安得长,遗迹岿犹在”表达了对历史遗迹得以保存的欣慰与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长久存在的渴望。

最后,“嗟余尘鞅倦,聊驻绝景对”抒发了诗人对尘世劳碌的厌倦,以及对眼前美景的欣赏与留恋。“落景下层梯,茫茫广川晦”以夕阳西下,诗人缓缓下梯,广袤的河流在暮色中变得模糊,收束了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景州开福寺塔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历史价值,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

泰山出青云,天半苍然独。

梁宋暨东溟,万里环其足。

阴嶂走济南,云涛尚奔蹙。

势尽居益高,堑断无陂麓。

振衣斗直上,陟磴逾援木。

落叶下泺泉,秋风散海曲。

一卷华不注,拖云点青绿。

犹见山花开,顾绝栖鸟躅。

高寒不可留,归来泛秋菊。

形式: 古风

大明湖夜

南山已暝色,回见明湖光。

秋尽济南郭,渺然江水长。

中流上新月,轻舸复徜徉。

烟昏鸥鹭㝛,波沈芦荻苍。

孤往仍中夜,回飙城曲凉。

亭楸高拂雾,寺棘下零霜。

佛幢犹立魏,名士正思唐。

安知后游者,声迹永相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白河(其一)

京师如倚屏,其北万山立。

往往塞外水,南穿塞垣入。

旋衰才没踝,骤盛怀原隰。

未出军都障,敛若衣在拾。

汗漫顺义西,每当骤雨及。

桥梁既突坏,猝又无舟楫。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白河

京师如倚屏,其北万山立。

往往塞外水,南穿塞垣入。

旋衰才没踝,骤盛怀原隰。

未出军都障,敛若衣在拾。

汗漫顺义西,每当骤雨及。

桥梁既突坏,猝又无舟楫。

圣人岁北巡,虎旅万群集。

灌涨夏秋交,吏以供张急。

治道草露閒,隐虑事不给。

六飞竟安驱,神灵信怀辑。

我来辰角见,征衣不挟笠。

明当迎翠华,夜渡涨沙湿。

弥知近塞寒,霜风凌裤褶。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