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乡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
此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紫阳观,充满了对往昔时光与高洁脱俗生活的追怀。首句“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乡遂不回”表明诗人在赞美南朝时期的名士富仙才,他们追随仙境的脚步,从此之后便再未返回尘世。这既是对过去时代文化盛世的一种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超脱凡尘、达到精神自由状态的向往。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仙境图:古老的丹井(指用红土筑成的井)之所以显得格外深邃,是因为岁月沧桑,四周的桐树也随之而苍老。祠宫即供奉神灵的地方,在这里长久安稳,而鹤则是传说中寿命极长、与仙界相关的鸟类,它们频繁光临此地,似乎在守护着这片圣洁之所。
接着,“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两句,更进一步渲染了紫阳观的神秘与美丽。岩石旁的桂树依旧倾泻其香气,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不凡的气质;而洞口处的桃花则是经历了季节更迭之后,又一次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霓裳"指的是古代仙人的服饰,"太平事"则是指和平安宁的年代。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因为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将一生真挚的情感与追求锁在昭台之上,留给后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紫阳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超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无限怀念。
不详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榆柳开新焰,梨花发故枝。
辎軿隘城市,圭组坐曹司。
独对芝泥检,遥怜白马儿。
禁林还视草,气味两相知。
先生尝已佩真形,绀发朱颜骨气清。
道秘未传鸿宝术,院深时听步虚声。
辽东几度悲城郭,吴市终应变姓名。
三十六天皆有籍,他年何处问归程。
先生曾有洞天期,犹傍天坛摘紫芝。
处世自能心混沌,全真谁见德支离。
玉霄尘闭人长在,金鼎功成俗未知。
他日飙轮谒茅许,愿同鸡犬去相随。
念子才多命且奇,乱中抛掷少年时。
深藏七泽衣如雪,却见中朝鬓似丝。
旧德在人终远大,扁舟为吏莫推辞。
孤芳自爱凌霜处,咏取文公白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