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王少监朝请游南涧宿山寺步月二首(其二)

单衣喜和风,诗眼爱空翠。

野亭亦翛然,散坐聊倦倚。

坐久忽闻樵,见视一笑喜。

那知深林外,曲折见流水。

幽光弄绀碧,春色泼秀气。

去为千顷泽,堤柳相妩媚。

月光方下彻,浮空见赪尾。

投砾戏惊之,扑摝沙禽起。

归途望林壑,烟霭隔山寺。

便如斜川游,岁月亦相似。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林月夜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首句“单衣喜和风”便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基调,春风拂面,轻衣随风,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接着,“诗眼爱空翠”,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热爱溢于言表,空中的翠绿仿佛成了他诗歌灵感的源泉。

步入山野小亭,诗人“散坐聊倦倚”,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放松。突然,一声樵夫的呼唤打破了这份宁静,诗人“见视一笑喜”,这份意外的惊喜增添了诗篇的趣味性。随后,诗人通过“那知深林外,曲折见流水”这一转折,引出了一条蜿蜒的溪流,水光粼粼,春色盎然,充满了生命力。

“幽光弄绀碧,春色泼秀气”两句,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水光与春色赋予了动态与情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水光在深邃的碧绿中跳跃,春色如同泼墨一般,渲染着周围的环境,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去为千顷泽,堤柳相妩媚”描绘了溪流汇入广阔湖泊的景象,堤岸上的柳树轻摇,与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月光的逐渐下落,湖面上泛起了红色的光芒,“月光方下彻,浮空见赪尾”,这不仅是对月色美景的描绘,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投砾戏惊之,扑摝沙禽起”通过一个小插曲,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砾石投入水中惊起了沙禽,它们扑打着翅膀飞起,为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气。诗人归途所见的“林壑”、“烟霭”、“山寺”,以及“斜川游”的比喻,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山林月夜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浙竹

龙孙初长浙江曲,疏影萧萧濯寒玉。

平生知爱足风流,只有山阴王子猷。

而今流落苍崖顶,暗换年光乡路永。

冰敲雪压未应衰,鸾凤不栖空故枝。

坚干犹堪制长笛,最合宫商胜金石。

为君吹动镜湖秋,惊起双龙翼小舟。

形式: 古风

观山茶过回龙寺示邦基

北窗赏新晴,睡美正清熟。

竹鸡断幽梦,朦胧不能续。

卧闻故人家,山茶已出屋。

欣然一命驾,妍暖快僮仆。

千朵鹤顶红,染此一丛绿。

坐客例能诗,秀句抵金玉。

携过回龙寺,扫壁为君录。

逸笔作波险,攲斜不可读。

坐惊殷床钟,暮色眩双目。

入关更清兴,市井乱灯烛。

人生分万途,称心良易足。

时平且行乐,馀宾非所欲。

形式: 古风

次韵叶集之同秀实敦素道夫游北山会周氏书房

王郎本豪放,富贵缠缚之。

颇复厌丝竹,来听松风悲。

叶侯须似棘,谈兵辄纷披。

恃此文武胆,英气吐北西。

正直威鬼神,动欲焚淫祠。

道夫忧国心,造次常念兹。

事功未入手,愤酒谁共酾。

正恐追老范,一吐胸中奇。

秀实气刚大,归宿未易期。

新诗弄清婉,霜晓临湘湄。

钟山冠世境,登赏乃所宜。

林间见隐者,面有无求姿。

不必问贤否,但读诸公诗。

我无支遁才,敢逐王谢为。

推挤幸不死,岂非怜其痴。

一昨阅诗战,望见仆旌麾。

今能犯矢石,居久气自移。

形式: 古风

洪玉父赴官颍川会余金陵

迂疏世不要,冷落眠山寺。

空山断往还,落花自流水。

平生所怀人,那料千里至。

欢极看屋梁,通夕不成寐。

晓从城郭来,山亦为余喜。

登门见眉须,已觉增爽气。

洪徐皆人龙,论议例英伟。

君于二老间,妙语发温粹。

胡为下僚中,混此万乘器。

摄衣愿从君,举步惧推鄙。

安知出爱忘,剧谈略势位。

便欲携与东,载我以船尾。

予生分奇蹇,事事得败意。

独于天下豪,未识已神契。

天公亦见怜,以此厚我耳。

西湖今古胜,前辈风流地。

风月久乾没,画舫谁料理。

行当入君手,想见饱风味。

不得陪清游,起坐终夜喟。

定有湖上诗,无辞远相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