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九)

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

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

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

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

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

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

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展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度生和愿力的深刻哲学问题。诗人通过“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这一开篇,引入了佛学中的重要概念,即佛陀的觉悟与未来佛弥勒的降临。接着,“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则提到了两位著名的佛教传教者,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传播过程。

“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表达了对度化众生是否完成的疑问,引出后续对宇宙万物状态的探讨。“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描述了宇宙中存在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及自然界的永恒存在,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性。“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则提出了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发对愿力是否足够强大以实现理想境界的思考。

最后,“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深入探讨了因果报应的复杂性,以及是否存在超越现有理解的真理或法则。而“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以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深入理解事物需要全面、深入的探索与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因果关系及理想境界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融合的特色。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

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

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

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

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一)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心法双亡,如何则是。

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二)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心悄悄,步迟迟。

无孔笛,再三吹。哩哩逻,逻逻哩。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

君更听,莫狐疑。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三)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

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春风过眼花飞尽,蝴蝶翩翩过短墙。

君更听,是何章。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