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其一)

道不藉劬劳,心唯论晓达。

圆明常了知,岂受情想杂。

如人梦驰驱,身自安床榻。

一句脱思惟,大千挂毫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的第一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道不藉劬劳,心唯论晓达。”开篇即点明了道的真谛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努力和劳作,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理解来达到。这里的“劬劳”指的是辛苦、劳累,而“晓达”则是指明白、通透。诗人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觉醒与理解对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而非外在行为的付出。

接下来的“圆明常了知,岂受情想杂。”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清明与智慧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不受外界杂念和情感的干扰。这里的“圆明”形容内心的光明与清晰,而“了知”则意味着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内心纯净与智慧的向往,以及对摆脱世俗杂念束缚的追求。

“如人梦驰驱,身自安床榻。”这一句以梦境中的奔跑与现实中的休息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追求外在事物时的忙碌与疲惫,与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提醒人们,真正的安宁与满足并非来源于外在的追逐,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知。

最后,“一句脱思惟,大千挂毫发。”这句话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通过一句话就能超越复杂的思维,触及到宇宙万物的本质。这里的“大千”代表了广阔的世界,而“挂毫发”则是形容细微之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通过简短的话语就能洞察宇宙真理的深意,体现了佛教中“言教”与“心悟”的结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与外在追求的对比,以及对佛教哲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哲理意味,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与满足,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间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其二)

句中开活路,要汝到根本。

如射中百步,巧力观者奋。

箭锋相直时,何尝落思忖。

相逢伫思间,雪峰毬子辊。

形式: 古风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其三)

人间皆热恼,我自不随情。

一室闲趺坐,天魔魂震惊。

百千大火聚,中有片玉清。

大哉慈忍力,妙湛合无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其四)

见行常润发,种子复难忘。

倏尔情尘起,刹那心境彰。

譬如镜中女,非镜非红妆。

欲證牛无角,当如龟六藏。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其五)

吾闻能障道,惟强觉妄知。

欲得长灵妙,直须无失时。

钟声鸣静夜,昼击则生疑。

踞地真师子,风颠漏泄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