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一)

行帐适南下,居人局庭户。

城中望青山,一水不易渡。

今朝川涂静,偶得展衰步。

荡如脱囚拘,广莫开四顾。

半生无根著,筋力疲世故。

大似丁令威,归来叹墟墓。

乡闾丧乱久,触目异平素。

枌榆虽尚存,岁晏多霜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南方迁徙至北方后的生活感受与心境变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首句“行帐适南下,居人局庭户”,描述了诗人从南方迁徙至北方,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行帐象征着迁移的艰难与不稳定性,而局促的庭院则暗示了新居的局限性。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与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接着,“城中望青山,一水不易渡”描绘了诗人所处城市中的景色,远处的青山与难以逾越的河流,既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今朝川涂静,偶得展衰步”则转而描写诗人偶然获得的一段宁静时光,他得以在自然中漫步,释放内心的疲惫。这里的“衰步”不仅指年老体衰之步履,也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感慨。

“荡如脱囚拘,广莫开四顾”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摆脱束缚后的自由感,仿佛从囚禁中解脱出来,眼前的世界变得广阔无垠,四面八方皆可远眺。这种自由与开阔的视野,是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半生无根著,筋力疲世故”表达了诗人对半生漂泊、无定所生活的感慨,以及在世事纷扰中身心俱疲的状态。这里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大似丁令威,归来叹墟墓”借用典故,将自己比作传说中的丁令威,感叹于故乡的变迁与人事的沧桑。丁令威的故事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诗人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最后,“乡闾丧乱久,触目异平素”点明了故乡因战乱而遭受破坏的事实,使得原本熟悉的景象变得陌生与不同。这里的“触目异平素”不仅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

“枌榆虽尚存,岁晏多霜露”以枌榆树的生存状态作为结尾,虽然树木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霜露的侵袭使得它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既是对外在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人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迁徙生活、自然美景、个人命运以及故乡变迁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由与解放的向往,也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思考。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二)

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

亦有野人居,层崖映柴门。

昔我东岩君,曾此避尘喧。

林泉留杖屦,岁月归琴尊。

翁今为飞仙,过眼几寒暄。

苍苍池上柳,青衫见诸孙。

疏灯照茅屋,新月入颓垣。

依依览陈迹,恻怆不能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三)

宇宙有此山,阅世过鸟疾。

何人不此游,名姓宁复识。

兹辰世所重,前代多盛集。

柴桑有故事,□谢留俊笔。

并数孟与桓,此外谁记忆。

人生百年内,踏地皆陈迹。

独惟我辈人,兴怀念今昔。

山林与泉壤,自古长太息。

形式: 古风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四)

往年在南都,閒閒主文衡。

九日登吹台,追随尽名卿。

酒酣公赋诗,挥洒笔不停。

蛟龙起庭户,破壁春雷轰。

堂堂髯御史,痛饮益精明。

亦有李与王,玉树含秋清。

我时最后来,四座颇为倾。

今朝念存没,壮心徒自惊。

形式: 古风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五)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