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用劭农韵三首(其二)

水光山色尽兜收,老子穿林兴尚悠。

眼底有诗皆锦野,心头无事即瀛洲。

鴳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

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湖光山色尽收入眼底,老夫漫步树林中意犹未尽。
眼前的景象如诗如画,心中无杂念便似仙境。
斑鸠哪会去计较万物与自我,蟪蛄怎能理解春天与秋天的区别。
人生在世就是要享受快乐,这样的时光流逝,还能追回吗?

注释

水光:湖面的波光。
山色:山间的景色。
老子:诗人自指。
穿林:漫步穿过树林。
兴尚悠:兴致仍然浓厚。
眼底:眼前。
皆:都。
锦野:美丽的田野。
心头:内心。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
鴳鸠:斑鸠。
岂:哪里。
较:计较。
物和我:万物与自我。
蟪蛄:夏蝉,寿命很短。
何知:怎能知道。
春与秋:春天和秋天。
所谓:所谓的。
行乐:享受快乐。
如斯:如此。
逝者:流逝的时光。
可追:能追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面。"水光山色尽兜收"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归属感。"老子穿林兴尚悠"则透露出诗人在大自然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与悠然。

"眼底有诗皆锦野"表明了诗人对于世界的观察角度,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意;"心头无事即瀛洲"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无忧无虑,如同仙岛般的安宁。

接下来的两句"鴳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通过对比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以及对生命流转、季节更迭的洞察。

最后两句"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则是诗人的哲理思考,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快乐,而已逝去的时光又如何追回,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珍惜光阴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体验,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宁静、和谐而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出郊用劭农韵三首(其一)

连樯载米去输官,只得将为乐土看。

饷互豚蹄秋愿了,饱均鸡犬午舂残。

门前扫刮犁锄净,屋上铺添槁秸乾。

识字田夫充长吏,了知图易在思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二)

山朋水友讯频收,怪我明农事转悠。

南墅麋猿专一壑,东溪凫鹜据三洲。

人閒颠倒舟移夜,客里凄凉坐阅秋。

六十馀翁何所恋,金鸡赦了可归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四)

平生惯作牧民官,不作朱幡画戟看。

惟有寸心存恻隐,谁怜只手补创残。

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乾。

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谁道叫呼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一)

此时尉候迭专官,木落郊空最好看。

海桧不为时节改,岩花未觉色香残。

明堂柱下捐樗散,清庙笾中荐豆乾。

天地无私能物物,飞蚊终是负山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