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湖

漾舟疑港断,进帆喜湖广。

境丽趣非一,路迷心已往。

云峰互稠沓,烟波纷滉瀁。

梵宇浮镜入,琳宫蹑屏上。

浪起孤屿沈,水落众山长。

隐隐草畔堤,悠悠芦际榜。

幽怀自此多,客情复谁奖?

身固脱虞阱,心犹寄尘网。

安得超世姿,来纵山泉赏。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泛舟东湖的旅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光山色之美。首句“漾舟疑港断,进帆喜湖广”写出船行于曲折港湾,忽然开阔湖面的惊喜。接下来的“境丽趣非一,路迷心已往”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沉醉和内心的向往。

诗人用“云峰互稠沓,烟波纷滉瀁”形容湖上的云雾缭绕和波光荡漾,富有动态美。他进一步以“梵宇浮镜入,琳宫蹑屏上”比喻寺庙倒映在湖中,如仙境般美丽,而“浪起孤屿沈,水落众山长”则描绘了潮汐变化下的山水景象。

“隐隐草畔堤,悠悠芦际榜”描绘了岸边草木与芦苇随风摇曳的静态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诗人感慨“幽怀自此多,客情复谁奖”,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期待。

最后,诗人表达出超脱世俗束缚的愿望:“身固脱虞阱,心犹寄尘网”,希望能摆脱现实的困扰,尽情欣赏山泉之美。“安得超世姿,来纵山泉赏”以疑问句收尾,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戴良的《游东湖》是一首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赠别汪定海二首(其一)

前舟已云发,后舟更谁待。

春事动江皋,客愁满山海。

别晷只须臾,会期知何在?

亦既违素心,安得颜不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赠别汪定海二首(其二)

故人忽已别,兀兀吾何适?

暮投甬东路,不见往来迹。

古寺静修廊,空斋冷虚壁。

独有阶上苔,犹如旧时碧。

形式: 古风

客中写怀六首(其一)寄妇

结发为夫妇,所愿在偕老。

谁知头白来,丧乱不相保。

我昔从一官,携汝登远道。

芙蓉荡风波,宁有几时好。

犹记东门日,别归方草草。

再拜前致辞,幽咽不能道。

手提小儿女,恸哭向秋昊。

讵识是生离,积骨白浩浩。

汝归终可安,我去事转艰。

家既异畴昔,去住亦俱难。

况乃毕婚嫁,百费萃兹年。

内方抚群小,外复给上官。

日夜声嗷嗷,孰与分忧煎。

夫妻不同苦,不如寡与鳏。

汝幸毋我尤,我行偶迍邅。

人道无终乖,天运久亦还。

岂复长流荡,庶往共饥寒。

形式: 古风

客中写怀六首(其二)忆子

绵绵我瓜瓞,引蔓空尔长。

有子将得力,弃之往他乡。

他乡与故里,两地永相望。

独有中天月,远照双松堂。

双松我所植,念之犹不忘。

况复儿与女,不见今六霜。

大儿踰弱冠,有娣同己长。

想当望我时,齐行松树旁。

见树不见父,呜咽泪成行。

小女年尚稚,与弟走踉蹡。

相呼戏树下,何处褰父裳。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人事独暌乖,俯仰我心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