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写了一封八行的手札,虽然无法相见,思念之情仍然不变。
你辅佐明君正在推行正道,而我侍奉佛祖静心打坐禅修。
我只能空想在皎洁的月下游走,如同夔龙期盼飞离这蓝天。
你应该暂且为了百姓停留世间,距离退休还有十四年的时光。

注释

手札:古代的一种书信形式,通常指亲手书写的短笺。
八行诗:一种诗歌体裁,每首八行。
无由相见:没有机会见面。
匡圣主:辅助圣明的君主。
空王:佛教中对佛陀的尊称。
正坐禅:正在进行禅定修行。
支许:此处诗人自谦,意为我。
白月:月亮,象征清冷或纯洁。
夔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吉祥兽,此处比喻高远的理想。
青天:天空,也象征高位或广阔的世界。
苍生:指广大人民。
悬车:古人以挂车为引退的象征,这里指退休。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为《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彼此理想的共同追求。

首句“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表明尽管未能见面,但通过书信和诗歌,两人的情谊如故。紧接着,“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则表现了两人各自的志向与追求:一方在外辅佐君主,一方在内心修炼坐禅。

第三句“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中,“支许”指手臂的长度,形容夜深人静;“徒思”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夔龙”,即是传说中的神物,常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和志向,这里意味着作者仍未放弃自己的高尚追求。

最后两句,“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这里的“悬车”,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每轮表示一年的流逝;“十四年”,则可能暗示作者期待着更长远的成就和回报。

整首诗通过深邃的意象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沉,以及对友情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宿湖中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宿裴相公兴化池亭

林亭一出宿风尘,忘却平津是要津。

松阁晴看山色近,石渠秋放水声新。

孙弘阁闹无闲客,傅说舟忙不借人。

何似抡才济川外,别开池馆待交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山僧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

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

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

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寄太原李相公

闻道北都今一变,政和军乐万人安。

绮罗二八围宾榻,组练三千夹将坛。

蝉鬓应誇丞相少,貂裘不觉太原寒。

世间大有虚荣贵,百岁无君一日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