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大水二首(其一)

吾州背山面江流,一雨便有泛溢忧。

况复梅霖倒江海,白昼汹若龙移湫。

眼看上流没高树,下流屋庐渺无处。

君不见甲子之岁至甲申,如此灾变已三度。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们的州背靠着山,面向着江水,一旦下雨就担心会泛滥。
更何况是连绵的梅雨倾泻如江海,白天的江水汹涌得仿佛龙在移动深渊般。
眼看着上游的树木被淹没,下游的房屋变得模糊不清。
你难道不知道,在甲子年到甲申年间,这样的灾害已经发生了三次。

注释

吾州:我们的州。
背山:背靠着山。
面江流:面向着江水。
泛溢:泛滥。
况复:更何况。
梅霖:连绵的梅雨。
倒江海:倾泻如江海。
汹若:汹涌得像。
龙移湫:龙在移动深渊。
上流:上游。
没:淹没。
高树:高大的树木。
下流:下游。
屋庐:房屋。
渺无处:变得模糊不清。
君不见:你难道没有看到。
甲子之岁:甲子年。
至:到。
甲申:甲申年。
灾变:灾害。
已:已经。
三度:三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在州县地理位置的特点,背靠高山而面临江流,一旦降雨过多,就容易引发洪水。诗人忧虑的是,连绵的梅雨使得江水暴涨,白天的景象如同巨龙翻腾的湫池一般汹涌。他亲眼目睹上游的树木被淹没,下游的房屋村落也变得模糊难辨。诗人借此提醒读者,历史上在甲子年到甲申年间,类似的洪水灾害已经发生过三次,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深忧虑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洪水的破坏力,以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收录诗词(110)

滕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三七~一二二四)。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 字:元秀
  • 籍贯: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

相关古诗词

龙州书院

西昌有洲龙屈蟠,爪牙润泽鳞甲寒。

桃花水肥意腾跃,似欲上与青天干。

西昌有士龙变化,云可以乘泥可谢。

胪传未放雷呜春,弦诵犹挑灯破夜。

作成况遇今赵侯,萤窗开处吞龙洲。

儒风相高踏鹏背,士气自敢骑鳌头。

县前洲觜年年长,图谶会当应如响。

雁塔固无过我前,云台更要在人上。

形式: 古风

兴安县西南石峰秀拔无数

天限华夷数十峰,秦王始凿始相逢。

劳民浪辟峤南国,失德徒成身后胸。

楚粤未争寻丈远,炎凉无复半分同。

宾鸿讳入严关去,吾策如今不似鸿。

形式: 七言律诗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形式: 七言律诗

再自隆兴还游至德观

水眼通三岛,波心涌一峰。

两岸悬石稳,千古怒涛桩。

呵剑驱游蜃,鞭雷起蛰龙。

仙人有馀量,事了岂留踪。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