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圆益上人诗卷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闲坐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拿着锡瓶和一条手巾同行,这条手巾曾擦拭过十个州的尘土。
心中通晓佛性的我长久以来毫无阻碍,口中谈论儒家之言却并不陈旧。
昔日吴越的江山往事,如今我身处伊嵩的风月之中。
闲暇时在松树荫下漫步或静坐,只因眼睛明亮,常能笑对他人。

注释

瓶锡:携带的锡制酒壶或水瓶。
相从:相伴同行。
更:再,又。
巾:手巾。
佛性:佛教中的觉悟或本性。
无碍:无障碍,畅通无阻。
儒言:儒家的言论。
吴越:古代中国东南地区两个国家名。
伊嵩:古代地名,这里泛指风景优美之地。
此时身:现在的境况。
闲行闲坐:随意行走或静坐。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处。
眼明:视力好,眼光敏锐。
笑人:嘲笑他人,此处可能指自嘲或以笑待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赠给名叫益上人的僧人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与益上人以瓶锡为伴,共同修行的场景,强调了他们内心的佛教修为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一巾曾拂十州尘"暗示了他们游历过众多地方,但内心却保持着纯净。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与益上人的心灵相通,以及在佛学和儒家思想上的融会贯通,但并不刻意宣扬。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吴越江山,而此刻则沉浸在伊嵩的山水风月之中,享受着宁静的生活。最后,诗人以闲行松阴下的画面收尾,强调了他们眼明心静,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闲中吟(其一)

闲中气味长,长处是仙乡。

富有林泉乐,清无市井忙。

烂游千圣奥,醉拥万花香。

莫作伤心事,伤心易断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闲中吟(其二)

闲中气味真,真处是天民。

富有林泉乐,清无市井尘。

烂游千圣奥,醉拥万花春。

莫作伤心事,伤心愁杀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闲行吟(其二)

投吴走越觅青天,殊不知天在眼前。

开眼见时犹有病,举头寻处更无缘。

颜渊正在如愚日,孟子方当不动年。

安得功夫游宝肆,爱人珠贝重忧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闲吟四首(其四)

欲有一瓢乐,曾无二顷田。

丹诚未贯日,白发已华颠。

云意寒尤淡,松心老益坚。

年来疏懒甚,时忆旧林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