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亲曾说。令人悦。

落花情绪,上坟时节。花阴雪。花阴灭。

柳风一似秋千掣。晴未决。晴还缺。

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形式: 词牌: 撷芳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逝去之美的追忆。诗中“花朝月”一词,便设定了整个意境,是一个以春天为背景,以花和月亮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情景。

“朦胧别”,朦胧通常用来形容月光或晨雾,这里指的是春夜的月色,给人的感觉是柔和而迷离。接着“朦胧也胜檐声咽”,檐声即屋檐下滴水的声音,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比之后发现,即便是微弱的滴水声,也不如这朦胧月色来得令人心动。

“亲曾说。令人悦。”这里的“亲曾说”可能是指与亲友共同回忆过美好的时光,而“令人悦”则表明这种记忆给人以愉悦之感。

“落花情绪,上坟时节。”春天到了,落花纷飞,这正是古人常用来比喻悲凉事物的景象。这里的“上坟”,可能指的是清明时节扫墓的活动,将这种情绪与特定的时节联系起来,更添几分沉郁。

下一段诗文中,“花阴雪。花阴灭。”这些句子通过对比,表现了春天的不稳定性和自然界的无常。春日里,阳光可能被云遮挡,或是突然降临的细雨雪花,将原有的温暖与明亮一扫而空。

“柳风一似秋千掣。”这里将柳絮随风飘舞的景象,与秋天的风相比较,展现了春末夏初之际,自然界中生机勃勃与凄清气息的并存。

最后,“晴未决。晴还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这几句诗通过对天气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季节变换的不确定性,以及这种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寒食,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习俗,在清明时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这段落里,诗人描绘出在这样的节令中,全村的人们都在啼鴂(即咀嚼)着冷硬的食物,透露出一丝生活的艰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季节变换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中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面对自然界无常时的情感波动。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酹江月/念奴娇(其八)中秋,彭明叔别去赴永阳,夜集

团团桂影,怕人道、大地山河里许。

旧日影娥池未缺,惊断霓裳歌舞。

雪白长城,金明古驿,尽是乘槎路。

少年白发,自无八骏能去。

犹记流落荒滨,故人相过,共吹箫前度。

无酒无鱼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

睡起披衣,行吟坐对,又有重圆处。

不知今夕,那人有甚佳句。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酹江月/念奴娇(其二)赵氏席间即事,再用坡韵

四无谁语,待推窗、初见江南风物。

索笑巡檐无奈处,悄隔东邻一壁。

有酒如船,招呼满载,只欠枝头雪。

疏花冷眼,坐中都是词杰。

堪恨几日西郊,寻消问息,肯向吟边发。

著意相看,又恐是、六出幻成还灭。

恼恨儿童,攀翻顶戴,不到先生发。

明朝重省,初三知属谁月。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酹江月/念奴娇(其四)同舍延平林府教制新词祝我初度,依声依韵,还祝当家

西风处士,例一枝团月,咸平印印。

千古诗宗传不绝,至竟被渠道尽。

雪返香魂,霜吹晓怨,肯受东君聘。

罗浮梦转,兔环知是谁孕。

未说烟雨江南,垂垂青子,须要调金鼎。

愁绝西山明秀处,依旧鹤南飞影。

我白君元,君词我和,各自为长庆。

后来桃李,遥遥别是花信。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酹江月/念奴娇(其三)和朱约山自寿曲,时寿八十四

五朝寿俊,算生平占得、淳熙四四。

三万六千三万了,剩有一千饶底。

三百年间,和风丽日,几个能销此。

约山山笑,先生不负山矣。

今岁甲子重阳,待重数,五百十三甲子。

吟万首诗更自和,岁岁寿诗自喜。

若比潞公,如今年纪,犹是平章事。

先生抚掌,问他闲日能几。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