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槁木形骸,浮云身世,一年两到京华。

又还乘兴,闲看洛阳花。

闻道鞓红最好,春归后、终委泥沙。

忘言处,花开花谢,不似我生涯。年华。

留不住,饥餐困寝,触处为家。

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

随分冬裘夏葛,都不会、赤水黄芽。

谁知我,春风一拐,谈笑有丹砂。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麻]韵

翻译

枯木般的躯壳,漂泊不定的生活,一年中只有两次能到达繁华的京城。
再次乘着兴致,悠闲地欣赏洛阳的花朵。
听说牡丹花色最美,春天过后,终究会凋零落入泥土。
在无言的深处,花开又花落,不像我的生活,如此短暂无常。
岁月匆匆,无论饥饿还是困倦,我都把世界当作家。
这明亮的月亮,原本洁净无暇。
不论冬衣夏衫,我都随季节更换,不会追求长生不老的仙药。
又有谁知道,春风中的我,谈笑间已有如丹砂般的内蕴。

注释

槁木:形容枯木般的老朽。
浮云:比喻飘忽不定的生活。
京华:指京城的繁华。
乘兴:带着兴趣或兴致。
鞓红:牡丹的一种颜色。
委泥沙:指花朵凋谢后落在泥土中。
生涯:生活经历或一生。
饥餐困寝:形容生活艰辛,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为生存忙碌。
一轮:形容月亮的完整圆润。
无瑕:没有瑕疵,形容月亮的皎洁。
随分:顺应自然,随季节变化。
赤水黄芽:可能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仙草。
春风一拐:比喻春风拂过,暗示生命的转变。
丹砂:红色矿物,这里可能象征内在的修养或智慧。

鉴赏

这首《满庭芳》是宋代词人陈瓘的作品,以个人的飘泊生涯和对自然的感悟为主题。词人以枯木和浮云自比,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京都的两次短暂逗留,看似闲适,实则寓含着人生的无常和漂泊之感。他特别提到春天的牡丹虽美,但最终都会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词人感叹岁月如流水,无法挽留,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是困顿还是满足,都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他以月亮为喻,表达对自然界的接纳和顺应,无论冬夏冷暖,都不追求奢华,更不会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最后,他幽默地说自己就像春风中的过客,轻松自在,谈笑间已有修炼得道的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词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哲理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90)

陈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 字:莹中
  • 号:了斋
  • 籍贯:沙县城西劝忠坊
  • 生卒年:1057-1124年

相关古诗词

蓦山溪

扁舟东去,极目沧波渺。

千古送残红,到如今、东流未了。

午潮方去,江月照还生,千帆起,玉绳低,枕上莺声晓。

锦囊佳句,韵压池塘草。

声遏去年云,恼离怀、馀音缭绕。

倚楼看镜,此意与谁论,一重水,一重山,目断令人老。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蝶恋花

有个胡儿模样别。满颔髭须,生得浑如漆。

见说近来头也白。髭须那得长长黑。

□□□□□□□。籋子镊来,须有千堆雪。

莫向细君容易说。恐他嫌你将伊摘。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醉蓬莱

问东州何处,境胜人幽,两俱难得。

狼山相望,有高堂千尺。

妙曲轰空,彩云翻袖,乐奏壶天长日。

笑我飘然,蓬窗竹户,只延山色。

拟棹觥船,径冲花浪,直造雕筵,共醺仙液。

仍乞蟠桃,向庐山亲植。

未举江帆,早逢淮雁,问故人踪迹。

远老池边,陶翁琴里,此情何极。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杂诗(其五)

朔风吹飞雁,南望天无极。

明知寒已至,去此将安适。

衡阳不可度,漳川宁可息。

引领见云中,关塞奔直北。

湑湑赤棠道,采采首山侧。

秋高稻粱肥,胡不奋归翼。

群飞夺孤往,何况栖水国。

君子念乱离,欲行行未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