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庵观龙缝泉因怀碧山吟社

空山腹元精,众窍泻灵液。

支流汇成渊,形似半规月。

其上有悬崖,亘古此开擘。

清冷涵雪乳,阴翳生石发。

入耳无惊喧,一线引岩隙。

涓涓流自细,汩汩源不竭。

到来秋暑忘,弥觉尘虑释。

传闻雷雨时,肤寸云气白。

疑有蛰龙起,蜿蜒破石壁。

缅昔弘治初,十老留胜迹。

图画写林峦,觞咏盛裙屐。

迄今数百年,骚雅久消歇。

惟余涧泉冷,曾照髭眉碧。

庵僧鹤貌癯,招我话闲适。

汲泉试烹茶,清风生两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深山中的自然奇景——龙缝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历史记忆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首句“空山腹元精,众窍泻灵液”,开篇即以空山为背景,点明了泉水源自山腹深处,通过众多的孔窍喷涌而出,充满了神秘与灵气。接着,“支流汇成渊,形似半规月”描绘了泉水汇聚成深潭,形状宛如新月,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其上有悬崖,亘古此开擘”描述了悬崖峭壁,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不倒。接下来的几句“清冷涵雪乳,阴翳生石发”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与幽静,仿佛是大自然的洗礼之地。

“入耳无惊喧,一线引岩隙”表现了泉水的宁静与纯净,即使在喧嚣的世界中也能找到一片净土。“涓涓流自细,汩汩源不竭”强调了泉水的持续与生命力,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它始终如一。

“到来秋暑忘,弥觉尘虑释”表达了人们在此地感受到的清凉与心灵的净化,仿佛能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传闻雷雨时,肤寸云气白”则增添了自然现象的神秘色彩,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

“疑有蛰龙起,蜿蜒破石壁”运用了神话传说,想象着深藏于山间的龙从石壁中苏醒,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象。“缅昔弘治初,十老留胜迹”回顾了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在此留下足迹,赋予了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画写林峦,觞咏盛裙屐”描绘了古人在此进行绘画、饮酒赋诗的情景,展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迄今数百年,骚雅久消歇”感叹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文化氛围逐渐消失,但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最后,“惟余涧泉冷,曾照髭眉碧”强调了自然景观的永恒不变,即便时间流转,泉水依旧清澈,如同历史的见证。“庵僧鹤貌癯,招我话闲适”描绘了僧侣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诗人之间的对话,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

“汲泉试烹茶,清风生两腋”则是诗人亲自体验的过程,通过品茗感受自然与内心的和谐,最终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缝泉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历史文化的深度,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

秦昌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春晓

朝来滴翠山光好,无数枝头乱啼鸟。

鸠杖横拖过短桥,小池倒浸梅花老。

形式: 七言绝句

观书

挑灯掩明月,敛气观书编。

悠然会心处,宛若游名山。

所见琪瑶草,所听清冷泉。

溪谷带云树,历历在眼前。

折旋盘鸟道,独力窥洞天。

此乃是真得,不同口耳传。

后日理前境,还如再游然。

形式: 古风

出塞曲

龙沙万里音书绝,征人一去无消息。

故乡儿女泣灯前,回忆临岐别仓猝。

牵衣珍重千万思,欲语不语声先咽。

只身鞍马去绝国,路逢战没新骸骨。

白岩日暮鬼火青,徘徊独宿长城窟。

铜花斑驳剑锋寒,匣中长啸频看拔。

雄心何事转凄切,侧身南望江天月。

昨宵归梦到深闺,无限钟情同剌剌。

醒来哀角不堪闻,一夜关山添白发。

形式: 古风

野菊

历乱秋风飒飒黄,棘篱椒坞隐微芳。

非因仄径无由见,不遇闲人那觉香。

潦倒忍随秋草没,飘零愁见海田荒。

柴桑三径俱榛莽,谁得如君只傲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