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龙图芦雁屏

何事高堂秋思生,野芦寒雁画工精。

风前挺立孤根老,云外相从去意轻。

不似丹青能借色,若逢霜月定闻声。

研桑心术都无取,回望江乡计未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为何高堂上秋天的情感油然而生,野外的芦苇和寒雁仿佛出自画师精心之作。
在风中,那孤独的老根依然挺立,它与云外的同伴似乎心意相通,准备离去。
不像绘画能借取色彩,如果遇到霜月,它的声音一定能被听见。
对于桑树的心思,它全然不顾,只是回头望着故乡,计划尚未完成。

注释

高堂:指家庭长辈或尊贵的地方。
秋思:秋天引发的思念之情。
野芦:野生的芦苇。
寒雁:秋天南飞的大雁。
丹青: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
霜月:寒冷的月夜。
研桑:古人常以桑叶研磨为墨,此处可能象征桑树。
心术:心思或策略。
江乡:江边的故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蔡襄所作的《和杨龙图芦雁屏》。诗人通过对高堂秋意中芦雁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艺术造诣。"何事高堂秋思生"一句,以设问开头,引发读者对画面中芦雁引发的情感共鸣。"野芦寒雁画工精"则赞美了画师技艺高超,将芦雁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风前挺立孤根老"描绘了芦雁在秋风中的坚韧姿态,"云外相从去意轻"则寓言了它们自由自在飞翔的意向。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指出画中的芦雁虽美,但无法像实物那样借色于自然,也无法发出声音,暗示了艺术与现实的微妙差距。

最后两句"研桑心术都无取,回望江乡计未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认为即使技艺再高,也无法替代真实的乡愁。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是对画作的赞赏,也寄托了诗人的个人情感。

收录诗词(420)

蔡襄(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字:君谟
  • 籍贯: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
  • 生卒年: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

相关古诗词

和杨龙图獐猿屏

画莫难于工写生,獐猿移得上幽屏。

相逢平野初惊顾,共向薰风适性灵。

引子昼游新草绿,啸群时望故山青。

可怜官省沈迷处,每到中轩顿觉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和运使学士芍药篇

密叶阴沈夏景新,朱栏红药自为春。

香于兰芷偏饶艳,画入缣绡未逼真。

已恨芳华难驻景,可堪愁卧动经旬。

三年想爱须留恋,不为江头酒味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邱提刑闻新雁寄贾度支

翔雁来江渚,秋容在远空。

几声疏树外,一字断云中。

虚馆垂帘月,平皋败叶风。

裁诗托幽思,幽思更无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和邱提刑寄湖南贾度支

何处多离感,山邮霁野光。

清吟贯骚雅,远意属荆湘。

霜树呈秋色,风兰生晚香。

使轺偏倚望,摛藻寄回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