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蚕快要老了,麦子也已半黄,前山后山的雨连绵不断。
农夫停止耕作,女子也放下篮筐,穿着白衣服的仙人坐在高堂之上。

注释

蚕:指家蚕,用于养蚕缫丝。
欲老:快要结束或老化。
麦半黄:麦子即将成熟,颜色变为黄色。
辍耒:停止耕田,耒是古代的一种农具。
女废筐:女子不再编织或捡拾。
白衣仙人:可能象征着尊贵或神秘的人物。
高堂:指房屋的上层,常用来指代尊贵的位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春日的景象。开篇“蚕欲老,麦半黄”两句,写出了时序的流转和自然界的生长周期,即将结茧的蠶丝和半黄的麦子,表明春天已到中后期,万物生长正当其时。

接着,“前山后山雨浪浪”一句,则以动人的语言描绘出连绵不断的春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雨水如波涛般覆盖了前方和后方的山峦,营造出一种柔和而丰沛的氛围。

诗歌的下半段“农夫辍耒女废筐”写出了因为连绵春雨而暂时停歇劳作的情景。农民们放下了犁耙之事,女子们也搁置了编织竹筐的工作,展现出一种因雨水带来的短暂休憩。

最后,“白衣仙人在高堂”则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寄托。白衣者往往象征着清净无为,仙人则代表着超脱尘世。在这里,白衣仙人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置身于高堂之上,俯瞰着这片雨中春意盎然的山川,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雨中的景色与人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一)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闇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游宦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三)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