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袁昌州诗二首(其一)

河梁望陇头,分手路悠悠。

徂年惊若电,别日欲成秋。

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

不言云雨散,更似东西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在河边的小桥上遥望远处的陇山头,分手后各自的道路漫长又遥远。
岁月匆匆如同闪电般令人惊叹,离别的日子似乎要把心变成秋天般的凄凉。
黄鹤振翅飞向遥远的天际,青翠的山峰也仿佛带着离愁渐行渐远。
不再提那如云雨般聚散无常的情景,我们的分别更像河水各自向东向西流淌。

注释

河梁:河上的桥梁。
陇头:指陇山,此处泛指远方。
分手:告别。
路悠悠:路程遥远,未来未知。
徂年:过去的岁月。
惊若电:形容时间飞逝,如同电光石火。
别日:离别的日子。
欲成秋:心情变得凄凉,如同秋天。
黄鹄:即天鹅,这里比喻远行的人。
飞飞远:飞得越来越远。
青山:青翠的山,也可象征稳固的友谊或情感。
去去愁:随着距离增加而生出的愁绪。
云雨散:比喻相聚的时光结束,分散各地。
更似:更像是。
东西流:河水向东向西自然分流,比喻人各奔东西,难以再聚。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愁绪和无限的情感。诗人江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将一段别离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河梁望陇头,分手路悠悠。”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诗歌的情景和氛围,"河梁"和"陇头"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而"分手路悠悠"则点明了离别之情,"悠悠"二字更添几分无尽的哀愁。

“徂年惊若电,别日欲成秋。” 这两句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写,表达了离别之后时光飞逝,心中的不舍和忧伤。"徂年"一词带有即将过去之意,而"惊若电"则形容时间来得迅疾而又出其不意;"别日欲成秋"更是用季节的变换来映射情感的变化,表明离别之痛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愈发深重。

“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 这两句中,“黄鹄”通常象征高洁和自由,而"飞飞远"则强化了这种意境,使人感到一种遥不可及的孤寂感;"青山去去愁"更是借景抒情,山川无尽,愁绪亦随之而生。

“不言云雨散,更似东西流。” 最后两句则以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离别之痛,"不言云雨散"可能暗指某种无法言说的悲哀,而"更似东西流"则是将心中的愁绪比作奔腾不息的江河,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难以割舍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离别之情的画面。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这份离愁显得更加深长和动人心弦。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应诏诗

绿桷朱帘金刻凤,彫梁绣柱玉蟠螭。

形式: 押[支]韵

折杨柳

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

不悟倡园花,遥同羌岭雪。

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

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屑]韵

芳树

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

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

暂欲寄根对沧海,大愿移华侧绮钱。

井上桃虫谁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诒孔中丞奂诗

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

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

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

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

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

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

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

钟牙乃得性,语默岂同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