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光明人所好,幽暗此何为。
树在溪无影,禽来鹘未知。
爱花留润与,避日卷阴移。
底事偏相恼,天涯欲望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光明的生活态度。"光明人所好,幽暗此何为"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对幽暗之处的质疑。在自然景物中,"树在溪无影,禽来鹘未知"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没有世间尘嚣的打扰。诗人热爱花朵,并留住了它们的润泽,同时也避开强烈的日光,只是在阴凉处缓缓移动。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逃离那些让人困恼的事情,想要达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最后"天涯欲望时"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比光明与幽暗,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蕴含着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向往。
不详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病多无力逐纷华,三月衡门未见花。
长恐后期成索寞,果逢残景独咨嗟。
栏干倚望山空在,杯酒迟留日易斜。
谩说明年更春色,不知园囿属谁家。
一蜕嚣尘向此生,柳枯槐老正伤情。
高吟尽日知谁听,零露充肠且独清。
螳斧不劳阴致害,貂冠犹可共传名。
骚人若有遗魂在,应放冤声伴尔鸣。
费君投杖处,行客过彷徨。
水面风雷散,沙头草木荒。
一壶谁世界,千古共凄凉。
大块偏劳我,烧丹未有方。
寺门幽独傍江城,江水清含地气清。
隔岸楼台人醉死,绕阶松竹夏寒生。
路经桥远尘难过,僧占閒多俗不争。
唯有行吟憔悴客,这回须去濯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