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春天来临,山谷中流水潺潺,
梅花在丛生的草棘间闪烁着洁白的光芒。

注释

春来:春天的到来。
幽谷:深邃的山谷。
水潺潺:流水声不断。
的皪:鲜明、光洁的样子。
梅花:冬季开花的植物,象征坚韧和高洁。
草棘:杂草荆棘。
一夜:整个夜晚。
东风:春风。
吹石裂:风吹得石头都裂开。
飞雪:飘落的雪花。
度关山:越过关隘和山脉。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开篇“春来幽谷水潺潺”,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深山谷地,潺潺的溪流声是春天唤醒大地的一个标志。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传达了一种生命力和希望。

接着“的皪梅花草棘间”,诗人捕捉到了梅花在荒野中顽强绽放的情形。的皪,意指细小而美丽,这里用来形容梅花,既表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一种对坚韧不拔之物的赞赏。而草棘间,更凸显出梅花在严酷环境中仍能开放的顽强生命力。

第三句“一夜东风吹石裂”,则是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描绘。东风,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这里它却表现得如此猛烈,以至于能够吹裂坚硬的石头。这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壮观,也暗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变迁与时光流转。

最后“半随飞雪度关山”,则是对自由与超脱的一种追求。飞雪,常用来比喻轻盈无拘,无关山,则象征着世俗的束缚与障碍。而诗人却选择了“半随”,既不完全屈服于现实,又不彻底逃离,这是一种智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力、坚韧不拔以及超脱世俗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平和与豁达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梅花二首(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万松亭,并叙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戏作种松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张先生,并叙

熟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

肯来传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

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

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