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僓赠阎使臣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可怜献玉的人儿,与楚国共同承受悲哀辛苦。
眼泪流尽接着以血续,怎能分辨玉石的真伪。
幸亏得到雕琢的恩惠,再次使它焕发光彩。
仍然害怕谗言的毒害,像抛弃尘埃一样丢弃它。

注释

哀哀:可怜,悲伤的样子。
献玉人:比喻怀才之人,这里指卞和,传说中他两次献玉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最终证明是珍贵的玉石。
楚国:古代国家名,这里特指楚王的朝廷。
悲辛:悲苦辛酸。
泣尽:眼泪流干。
继以血:接着用血来继续,形容极度悲伤。
何由:怎能,如何。
辨其真:辨别出玉石的真伪。
赖承:依赖,凭借。
琢磨:雕刻、磨砺,比喻培养、造就。
惠:恩惠,这里指被赏识的机会。
光辉新:重新焕发光彩。
犹畏:仍然害怕。
谗口:说坏话的嘴,指进谗言的人。
疾:快速传播,这里指谗言的危害性大。
弃之如埃尘:像扔掉尘土一样抛弃它,形容极其轻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哀伤失去的美玉与楚国相似的悲辛情感。泣泪耗尽以至于血,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真挚的情感难以辨识。这也许象征着对逝去事物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无力感。诗中的“赖承琢磨惠”一句透露出某种依靠或寄托,可能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维护,而“复使光辉新”则显得出一种希望重现往昔风华的愿望。

然而,随后的“犹畏谗口疾”却又转向了对流言蜚语的恐惧和忌讳,这些恶意的语言如同疾病一般令人不安。最后,“弃之如埃尘”则表达了一种彻底抛弃与轻视,仿佛这些都如同微不足道的尘埃。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玉的比喻来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相和歌辞.从军行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形式: 乐府曲辞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巴陵别刘处士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长歌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形式: 古风